执笔作文网

阅读一个人作文

发表时间:2023-05-17

阅读一个人作文集锦。

我们不用去强求别人的想法跟我们一样,心得体会就是将自己的感想和思考整理出来的文字。心得体会是每一个学生必须经历的写作训练,每一次心得体会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心得体会呢?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阅读一个人作文集锦》,欢迎你的品鉴!

阅读一个人作文 篇1

高考说明文试题汇编 安徽卷:①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②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

③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④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见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譬如众多文艺晚会和其他娱乐节目。大额紫荆慷慨赞助,大牌演员频频现身,大众传媒提供各种空间……形形色色的文艺晚会如此密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疑:这个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奢华呈现吗?除了玩会还是晚会,如此贫乏的文化想象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这种贫乏多半与技术制造的华丽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的技术业已游离了艺术的初衷,众多的娱乐节目——而不是艺术——充当了技术的受惠者。

⑤技术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怎么使用。对于技术的盲目崇拜无异于对于工具的盲目崇拜,这种崇拜的实质,是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如果任由其泛滥,容易遮蔽掉技术背后真正关键的东西——使用技术的人的作用与良知。前一段诸多社会事件引起舆论大哗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将这些社会事件与技术联系起来。从瘦肉精饲料、三聚氰胺奶粉、毒胶囊的制作到利用电话、互联网精心设计的钱财欺诈,舆论同声谴责的是无量企业、利欲熏心的商家、心狠手辣的骗子以及失职的监管机构,而技术研发者的责任似乎被轻轻放过,人们没有看到参与这些社会事件的技术人员出面道歉,这个环节成为盲点因而遭到遗忘——文化领域的事情也似乎常常如此。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需要让技术与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如此我们方可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与误区。

A. 从现象看,技术崇拜就是大型文艺晚会中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和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等诸多技术手段的过度应用。

B.从原因看,技术崇拜过分强调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对艺术创作和传播的作用,许多时候源于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

C.从结果看,技术崇拜所形成的华丽风格,弥补了娱乐节目艺术主题的不足,从而让娱乐节目成为技术使用的受惠者。

D.从实质看,技术崇拜无异于工具崇拜,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忽视了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在艺术生产中的作用。

A.①段针对当前许多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技术应用贪大求奢的现象,对技术的作用进行了反思和追问,明确指出艺术领域中技术崇拜正在形成,自然引出本文话题。

B.②段先明确艺术和技术的关系,借着分析文学作品成文经典的原因,指出在现代社会艺术和技术本末倒置;③段联系中国艺术传统,进一步阐述艺术和技术的关系。

C.④段与②③两段形成递进关系,先指出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接着通

过一些娱乐现象表明由技术主打的娱乐节目主题贫乏,技术游离了艺术的初衷。

D.⑤段首先指出技术的工具性,然后联系社会现象,揭示技术使用人员的作用和良知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从而得出重新审视技术和道德关系的结论,与①段相照应。

A.艺术生产从来离不开技术的支持,若果艺术作品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那么炫目的

技术就只能是虚有其表的形式。

B.古代思想家反对“文胜质”,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炫技”势必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关注。

C.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因而从事文化生产应该

审慎地考虑技术使用的意义。

D.如果让技术和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就能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误区,就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

说到光伏发电,人们往往会想到的是那些巨大的太阳能电池阵列,年轻的朋友们也许会联想到美国电影《变形金刚》中那些具有?超能力?的?汽车人?所配备的能量块。其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光伏效应就是太阳光射在硅材料上产生电流直接发电,使其能量达到最佳转换的效果。以硅材料的应用开发形成的产业链条,业内称之为光伏产业。光伏效应的重要条件就是离不开太阳能资源,而太阳能资源则具有永不枯竭的优势。

光伏发电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70年代,由于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光伏发电在发达国家受到高度重视,发展较快。自1969年法国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太阳能发电站,太阳能发电的比例在欧美国家逐渐提高,太阳能光伏技术也得到了不断发展。

在太阳能发电系统中,并网发电和独立式发电应用系统已经实实在在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在很多大中型城市、甚至一些偏远地区,太阳能路灯的使用已经很普及,还有住宅区的照明、机场照明、医院照明、公交站牌指示灯等,都可以不依赖城市电网供电,只用太阳能电池组件将光能直接转换成了电能,多余的电量被储存在蓄电池里,待需要时再释放出来。

在特殊天气和自然灾害来临时,光伏发电的独特优势更是显现无遗。由于各个组成部分相对密闭,且在生产时大都进行了抗强风、暴雨、地震、雪压等极端恶劣天气的试验,在面对灾害时,光伏独立发电产品往往能够平安度过。当传统电力系统无法供电时,这些太阳能发电设备却可以迅速恢复供电,成为救命的能源。

实践证明,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优势,非常适合在偏远山区或牧区应用。其既可以为农牧民提供家庭用电,又可以驱动水泵灌溉农田。这些地方光照强、遮挡少、太阳能资源丰富,独立式光伏发电系统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中国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太阳能资源大国,具备了广泛应用光伏发电技术的地理条件。我国的光照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1平方公里可安装100兆瓦光伏阵列,每年可发电1.5亿度。我国有荒漠面积108万平方公里,如果开发利用1% 的荒漠,就可以发出相当于全国一年的用电量。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为光伏发电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能源。

值得欣慰的是,为鼓励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国家近年内出台了一些关于发展新能源的政策,其中《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已公布实施,更是加快了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和相关基础能力建设的步伐。体现了国家政策对正在起步阶段的光伏发电技术的扶持和鼓励。

链接材料:

光伏发电系统的主要部件是太阳能电池、蓄电池、控制器和逆变器。其特点是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不污染环境、能独立发电又能并网运行,受到各国企业组织的青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5.下列是为第一段横线处补写的句子。其中最能够使文意完整,贯通的一项是(3分)

A.光伏发电是能形成产业规模的 B.光伏发电是光伏效应的另一种说法

C.光伏发电的原理是很容易理解的 D.光伏发电是光伏效应的一种应用

1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含链接材料)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光伏发电系统属于新兴的能源产业。有传统的煤电水电系统无法比拟的优势,受到

很多国家高度重视。

B.光伏发电系统中并网发电应用广泛。所以城市住宅区、机场、医院的照明都可以不

依赖城市电网供电。

C.光伏发电系统由太阳能电池、蓄电池、控制器和逆变器构成。拥有抵御灾害的能力,

被称为救命能源。

D.我国荒漠面积非常广阔,太阳能资源丰富,这为光伏发电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地

理条件和基础能源。

E.我国的光伏发电技术十分成熟,可靠性高,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因而得到国

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然而此话只适用于欧洲,对于中国并不贴切。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很少使用石材,由于木材在耐久性方面远逊于石材,以至于中西两大文明的建筑给后人留下了全然不同的印象。19世纪以来,不少西方学者认为学科网中国古代建筑只不过存在于书面文献上,甚至干脆说中国古建筑的实物等于零。这种片面的看法曾得到很多本土学者的呼应,并汇成一股妄自菲薄的浊流。时至今日,中国石结构建筑的低调表现,仍令很多学者感到困惑:为什么直到明清,在技术条件完备,同时也不无需求的情况下,石材在中国始终未能登堂入室?古建筑专家梁思成曾经给出一个推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然而为什么中国人?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依然是个问题。

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并不缺乏石材,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都蕴藏着适合建筑的优良石材。其次,古人的石材加工技术并不落后,先进的玉石文化,以及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石材加工场遗址就是明证。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中国古代,适用的木材并非随处都容易取得。秦朝修建阿房宫,许多木材就是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的。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建筑材料的长途运输是 很不经济的;只有当使用木材的意义超越物质层面,进而成为一种执着的文化选择乃至建筑观念中的要素时,人们才会如此不惜人力物力地寻找木材来盖房子。学科网

这种选择与华夏民族古老的价值观息息相关。与西方不同,中国自古以来宗教观念淡薄,从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一切的时代,因此我们的祖先有关建筑的基本思考,是从?人本?出发的。建筑既然服务于人,其理性和适度的使用就十分重要。从材料性质上看,木材显然比石材更便于加工,用木材建造房屋效率更高,耗材更少。《礼记?檀弓上》说:?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 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可见对于务实的中国人来说,费力气建造石头建筑是奢侈的表现,是无法被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所接受的。

中国传统哲学从未认真看待过?永恒?这一命题,儒、释、道三家学说大体上都认为?万物无常?。人是建筑服务的主要对象,人一直处在不断的繁衍和传播之中,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建筑物也会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建筑应该新陈代谢,没有必要永久保存,经久不变。而陵墓建筑在功能上则有耐久的要求,在意象上更与永恒相关,因此这里便成了石材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此外在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 筑部件,如铺地石、台基、柱础中也曾大量使用石材。木是土的产物,土木具有易取、可塑、可循环等优点,由此可知中国传统建筑在 材料选择上的理性。 (摘编自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

A.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认为,保留至今的古代建筑物就好像是由石头堆积出来的历史书。

不过这一看法只适用于洲,不适用于中 国古建筑。

B.木材的耐久性远逊于石材,因而以土和木为主要材料学科网的中国古建筑留存至今

的并不多,以致某些西方学者以为现在根本没有这种建筑的实物。

C.中国古代的石建筑并不像欧洲那样发达,一直到明清时代,在技术条件完备且有需

求的情况下,石建筑在中国依然很少出现。

D.中国古代的建筑为什么总以土木为主?古建筑专家梁思成的意见是:这是因为古代

中国人并没有留心建筑物的长期保存问题。

A.古代中国既有石料的来源,也有石材加工的技术,但石材却并不常用在人所居住的

房屋上,而常用于死者的陵墓,或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上。

B.秦王朝修建阿房宫时,不惜耗费巨大,许多木材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而所

用的石材则取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

C.据《礼记?檀弓上》记载,桓司马为自己做一个石制的棺材,加工了三年仍未完成。

桓司马的这种行为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中国古代的建筑一般不去考虑过于长远的未来,只是为了能更好地满足当时人的需

要。正是这种观念,使得土木材料在当时的 建筑中大行其道。

A.在古代西方,许多建筑物与神权有关,需要与神一样永恒,由于不耐久的木材无法

满足这一要求,坚固而不易腐蚀的石材就得到了西方人的青睐。

B.建造以石材为主要材料的建筑,古代中国人不是做不到,而是故意有所不为。这与

华夏民族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有关。

C.因深受儒、释、道三家“万物无常”认识的影响,中学科网国古建筑以木材为主,

因此不要说先秦时期,即使秦汉以降的传统建筑现在也已经所剩无几。

D.中国的古代建筑采用土木为主要材料,效率更高,耗材更少,而且可以减轻人类对

于地球的索取,在这一点上它是胜过西方石建筑的。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三句话挺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和教育程序。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深刻而普遍。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中国人在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三代的各种玉

①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三代的铜器,也是从铜器

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自然的态度。中国人对他的用具(石器铜器),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现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

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

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

社会生活的真精神在于亲爱精诚的团结,最能发扬和激励团结精神的是音乐!音乐使我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身就是节奏与和谐。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

但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固然,中国人心灵里并不缺乏雍穆和平的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灵的冒险,不怕悲剧,以窥探宇宙人生的危岩雪岭,发而为莎士比亚的悲剧、贝多芬的乐曲,这却是西洋人

A.诗书礼乐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与教育的根基,因此,从根本上讲,中国古代社会的教

育内容就是艺术文学,教育的目的是以情动人。

B.诗书礼乐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全部内容。“礼”作用于群体,造就群体生活的

和谐;诗与乐则作用于个体,陶冶个体的性灵。

C.诗书礼乐的文化能够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对中国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礼乐可

以在群体生活中养成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

D.正是由于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所以二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

成为“兴于诗”得以实现的基础。

A.石斧石磐升华到圭璧等礼器乐器,烹调器及饮器升华为国家至宝,礼乐使生活中的日

用器具超越了实用层面,进入艺术领域。

B.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是亲和、“不隔”的,对用具器皿的制作不单是为了控制自然,

满足生存所需,还希望以此表现对自然的敬爱,反映自然所给予的启示。

C.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这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意识:在制作具体器皿时希望以

富有美感的形式表现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

D.礼乐在社会生活中担负具体功能,调节社会关系,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形而上

的启示意义,使个体人生具有更深的意义和美。

A.天地的节奏与和谐在中国社会的礼乐中得到反映与体现,物质器皿、礼乐生活与天地

境界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三者融通和谐。

B.人类社会里的礼和乐体现着天地运行的大道,而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所以

乐是一切人类艺术的最髙境界和最终追求。

C.中国的礼乐文化讲求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与天地大道、宇宙秩序、自然节律的交融,

由此导致中国文化精神中没有“悲剧精神”。

D.西洋艺术直面人生中的冲突与悲剧,展现波澜壮阔的人生气象,与表现和平静穆的中

国艺术相比更能打动人,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常识教育牵涉以下重大命题:培养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传承人类社会的基本核心价值观,塑造基本社会共识;传承人类优秀思想文化学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和促进社会进步。

换言之,常识教育的命意和专业化教育不一样,后者主要措意于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职业个体,乃至于螺丝钉似的现代“部件人”(工具主义个体),或为学术而学术,为科技而科技,专意在促进专业学术发展和科技进步(有时甚至可能忽略对科学技术的价值判断和伦理反思)。常识教育则有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培育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道德判断的自由个体,以及随之而来的普遍的人文精神氛围和社会公共生活,抵御知识的异化、人的异化、制度的异化与社会的异化,学科网促进社会的共同福祉。

另外,专业化教育往往着眼于知识的精深,常识教育则着眼于知识的基本、根本与全面,一为专家之学,一为通人之学。但这里的通人之学又不同于中国古代“通者千篇以为,万卷以下,通人也”的通儒硕学,或所谓的“大通人”(仍是相对而言),这显然只能要求极少一部分人。此处所谓的通人并非意味着博闻广识,无所不通,事实上以人类有限的时间精力和智力水平而言,不可能做到“天上地下,无所不知”的地步,而在于对涉及人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世界之间关系的基本常识的了解,尤其是涉及个体心灵生活和现代公共生活的最基本相关知识的掌握。换言之,常识教育或通识教育永远是与人类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相对而言的,是对最核心、最重要的基本常识的教育与掌握。

就此而言,常识教育或通人教育就是人的教育,旨在立人,培养基本的人,或所谓的“小通人”。专家亦必须具备“小通人”的相关常识,即先成为基本自由个体,然后才是专家和成就专家之学。“大通人”则不敢苛求所有个体,而且“大通人”亦可或亦须有一二专家之学,而有专家之成就业绩。专家之学不必苛求所有个体,“小通人”之学却须人人具备,这便只能通过教育,亦即普及的常识教育来实现。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教育素质和水平,便决定了一个国

阅读一个人作文 篇2

一、复习目标

1.使学生明确考试要求。

2.了解说明文的相关常识。

3.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技巧、方法、要求。

4.进行实例演练。

二、具体实施

(一)复习说明文的相关常识

1.定义: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主要是对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用等特征和事理作客观、科学的解释,从而给人知识。

2.与记叙文的区别:说明文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和说明性三大特点;记叙文以生动的记叙和描写为主。

3.分类:(1)从说明对象角度,可分为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

(2)从语言角度,可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

4.说明特征:所谓特征,就是指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标志。

5.说明顺序:说明文为了体现条理性,必须有条理清楚的说明顺序。说明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6.说明方法:说明方法帮助人们把事物特征说清楚。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主要有:

(1)下定义:是用科学的语言对被定义的概念的本质特征作周全严密的规定。

(2)分类别: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分成若干类加以说明。

(3)作诠释: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

(4)列数字:是用数字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说明方法。

(5)举例子:是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进行说明。

(6)打比方:是借助大家熟知的事物,取其相似之处来打比方。

(7)作比较:将同种与不同种事物加以对比与类比,以突出其特征。

7.说明语言:说明文中语言的最基本特征是准确性。主要是指在说明事物及事理时能准确地反映被说明对象的真实情况,便于人们认可和接受。

在准确的前提下,可呈现两种风格:一个是平实,另一为生动。所谓平实,即语言具有准确、简洁、通俗的特点。

8.说明文的基本结构特点:说明文的总体结构,大体可分为下列几种形式:

(1)并列式:各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2)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时间为线索)前后互相承接。

(3)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各层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

(4)总分式:这种结构大致有三种情形:总--分;分--总;总--分--总。

(二)方法、技巧、要求指导

1.如何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事物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形态、性质、变化、成因、功用等方面。

(1)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常见的说明要点是:

①人物简介:年龄、籍贯、学历、性格、品质、特长。

②书籍介绍:作者、写作时间、历史背景、内容提要、价值。 ③生物:产地、类属、形象、习性、生活环境、饲养和培育、益害。 ④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分类、形态、形成过程、性质、发展变化、益害。 ⑤生产实验;:原料、设备、工具、工艺、流程、操作方法、实验结果、注意事项。 (2)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的。

阅读一个人作文 篇3

我和书是老朋友了,我一有空就在书的海洋里畅游。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从书中获得许多知识,许多快乐。

在我的生活中,书给我带来了无限的乐趣。我的房间都是书,甚至我的整个家都放满了书。我爱书,并且爱看书。一有闲余时间,我就无意识,无目标地捧起一本书津津有味的看起来。令人奇怪的是我一看上书,就如同走进了书里给我们描绘的世界,随着书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我的感情也在发生着喜怒哀乐,书中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时而是我惊讶不已,时而让我热泪盈眶,身临其境一般。书在感动着我,书给我启迪。一天放学回家,我做完作业,妈妈催我到外面玩一会儿,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而我却不然,这大好时光白白浪费岂不可惜?还是找点书看看吧,我随手抄起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书中作者的遭遇,深深吸引着我,我越看越有劲……“写完作业要把书包收拾好!”妈妈的话才使我如梦方醒。书竟让我忘了一切。

书给了我丰富的知识。有一次上语文课,老师想试试谁的知识丰富,特意让我们玩成语接龙这个游戏。老师面带微笑的说:“按照学号来接。我先出个字吧!……恩。”“一衣带水。”“水到渠成。”“成败得失。”“恩…失道寡助。”“取长补短!”“短…短。”老师慈祥地叫他坐下,对我说:“你说吧!”“短兵相接”,我脱口而出。老师以赞许的目光向我投来,我心里像吃了蜜糖一样甜。

读书充实了我的生活,使我变的有思想。读书使我学会了思考,有了一定的深度和积累,读书使我快乐。

阅读一个人作文 篇4

今年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起伏大、降水分布非常不均匀,气象灾害影响广、程度重。其中,江淮、江南降水异常,江西、浙江等地3月初就出现了罕见早汛。3月下旬到4月,湘江、漓江、赣江出现了超警戒水位,部分地区发生洪涝。5月5日以来,江南、华南、西南地区东部等地遭遇暴雨倾城。对此,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解释说:北方冷空气南下,与西南暖湿气流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交汇,加强了这些地区的气流上升运动。由于这些地区中低层水汽含量非常丰富,在空气上升运动中,水汽容易凝结,成云致雨,进而形成较强降水。

我国是多暴雨的国家,除了西北个别省、区之外,几乎都有暴雨出现。我国属于季风气候,从晚春到盛夏,北方冷空气且战且退。冷暖空气频繁交汇,彤成一场场暴雨。暴雨形成的过程相当复杂。暴雨常常是从积雨云中落下的。形成积雨云的条件是大气中要含有充足的水汽,并有强烈持久的上升运动.把水汽迅速向上输送,云内的`水滴受上升运动的影响不断增大,直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就急剧地降落到地面。积雨云体积通常相当庞大,它们排列起来,可形成100~200千米宽的雨带。大气的运动和流水一样,常产生波动或涡旋。当两股来自不同方向或不同温度、湿度的气流相遇时,就会产生波动或涡旋。大的这几千千米,小的只有几千米。在这些地区,波动常伴随气流运行出现上升运动,并使水平方向的水汽迅速向同一地区集中,形成暴雨中心。此时,低层空气暖而湿,上层空气冷而干,致使大气层结构处于极不稳定状态,这有利于大气中能量释放,促使积雨云充分发展。

另外,地形对暴雨的形成和雨量大小也有影响。例如,由于山脉的存在,迎风坡迫使气流上升,从而垂直运动加大,暴雨增大;而在山脉的背风坡,气流下沉,雨量就大大减小,有的背风坡的雨量仅是迎风坡的1/10。山谷的狭管作用也能使暴雨加强。比如,河南有一次特大暴雨,其中心林庄,正处在南、北、西三面环山,向东逐渐形成喇叭口的地形之中,由于这样的地形,气流上升速度增大,雨量骤增。

14.下面对暴雨形成的主要条件的归纳,恰当的是哪一项?(2分)

A.不同温度、湿度的气流相遇导致大气在运动中产生波动或者涡旋。

B.充足的水汽、强烈而持久的气流上升运动和大气层结构的不稳定。

C.气温起伏大、降水分布非常的不均匀,气象灾害影响广、程度重。

D.积雨云体积的大小,山脉坡向与坡度陡缓,气流上升运动的大小。

15.下面加点的词语删去后不影响句子意思表达的是哪一项?(2分)

A.除了西北个别省、区之外,几乎都有暴雨出现。

B.另外,地形对暴雨的形成和雨量大小也有影响。

C.有利于大气中能量释放,促使积雨云充分发展。

D.在山脉的背风坡,气流下沉,雨量就大大减小。

16.联系上下文,说说上文举河南特大暴雨的例子有什么作用。(2分)

参考答案:

14.B

15.B

16.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山谷的狭管作用也能使暴雨加强,进而说明地形对暴雨的形成和雨量也有影响。

阅读一个人作文 篇5

2. 筛选和概括说明的内容;

3. 理解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4. 理解说明的中心;

5. 理解说明顺序和文章的结构层次;

6. 掌握说明方法。

今天分享的就是说明文阅读的“套路”,这一部分模棱两可的同学可以好好看看哦~

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

(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类型1 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 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 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 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 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附:初中阶段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画图表等。

下定义:是用一种基本固定的判断格式,简明地对说明对象的本质属性加以概括的说明方法。下定义的说明方法能够起到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的作用。

分类别:是根据形状、性质、功能、成因等方面,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然后逐一加以说明的方法。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说明事物或事.理,能够使说明更有条理、更加清楚。

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列举一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进行说明。举例说明可以通过有代表性的例子,清楚、真实、有力地说明事物或事理。

列数字:数字有约数和确数,不管哪一类数字,都能起到更准确、更具体地说明事物或事理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表示年、月、日的不是列数字。

作比较:选择有外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作比较包括类比和对比,同类事物的类比是为了说明相同点;不同类事物的对比,是为了突出不同之处。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可以更清晰、更鲜明地说明事物,增强说明效果。

打比方:是借助大家熟知的事物,取其相似之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说明。其作用是增强说明的形象性、生动性,使抽象的事物变得更具体。

画图表:是指用示意图、表格、插图等来说明事物。画图表对文字说明起到节助作用,增强了说明的直观性,使事物的特点一目了然。

阅读一个人作文 篇6

一、阅读能力要点

1、整体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弄清说明对象。

2、准确抓住说明事物的具体特征。

3、分析、识别文章的说明方法,并弄清其在文中的作用。

4、具体分析语言的准确性。正确理解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作用,准确地对词语的限制、修饰作用进行评析。

5、了解和识别各种说明顺序。

6、理解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

7、把握段落的中心句、关键语句。

二、重点、难点

1、1、说明对象特征的把握。

2、2、重点掌握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和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3、3、学会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4、逻辑顺序的判别。

三、解题指导

(一) 、说明对象与特征的把握

说明文是对客观事物、事理进行介绍、解说的一种文体。它要求对事物的特征作出直接的说明。所谓特征,就是指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对特征的介绍或说明,一般不要求我们去作形象的描绘,或者发表什么看法。无论是事物性的说明文还是事理性的说明文,被说明对象的特征总是说明的核心,只有把握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更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事理。正确地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1、要区分说明文的类型。由于说明对象的不同,说明文既包括事物性的说明文,又包括事理性的说明文。这两者是不同的。一般说,事物性的说明文,常从事物的形状、性质、方位、构造、类别、功能等方面进行说明;事理性的说明文则常从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方面进行说明。因此,只有先区分了说明文的类型,从大类上进行了划分,才能较为确切地去了解它是从哪个方面进行说明的,这是掌握有关方法的基础。

2.要能准确地把握说明的对象。事物性的说明文首先要通过阅读来了解文章倒底在说明什么。如下文说明的对象是“蚯蚓”。

例1、蚓生活在土壤中,以腐殖有机物和泥土为食。凡经它吞入而排出的泥土均成团粒结构,增强土壤的透气性和透水性。而且它排出的粪便是一种良好的有机肥料,富有硝酸盐、酸盐和钾盐,可以改变酸性或酸性土壤,使其变成中性,对农作物的生长极为有利。因此,自古以来,蚯蚓就被人们誉为“耕耘能手”和改良土壤的“功臣”。

蚯蚓有惊人的消化系统,嗜吃粪肥和各种有机废物,除玻璃、塑料和金属外,其他垃圾它都“吃”,诸如蛋壳、香蕉皮、硬纸板或下水道中的污物,它都吃得津津有味,而且胃口大得惊人。美国加利福尼州的一座蚯蚓养殖加工厂,养殖了五亿条蚯蚓,每天能吃掉垃圾200吨,并获得了大量的优质肥料。日本的一家工厂,每年处理木纸浆残渣需要40万美元,而购进125吨蚯蚓后,不仅及时清理了这些废料,还可以转而将蚯蚓粪卖给附近的菜农市场,很快就收回了成本。所以,蚯蚓既是保护环境、处理城市有机废物的“生力军”,又是优质肥料的天然制造者。

在了解说明对象的前提下,才谈得上对其特征的把握。对于事理性的说明文,则可通过阅读搞清它究竟是在阐释一个怎样的事理。如下文是说明抵御风沙的方法。

例2、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70%-80%。到距离防护林等于林木高度20倍的地方,风又恢复原来的速度。所以防护林必须是并行排列的许多林带,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其次是培植草皮。有了草皮覆盖地面,即使有风,刮起的沙也不多,这就减少了沙粒的来源。

3.注意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中心句。作者为了要在文中清楚、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就会将有关事物特征性的句子放在显著的位置。一般说,放在篇首或节前。但由于每篇文章的格局和不同作者对文章的不同考虑,有时上一节的某个特征也会出现在下一节的开头,或放在篇末。例1就属此类。但不管怎么说,中心句一般都是明确而简洁的。所以说把握中心句、寻找关键句是我们迅捷把握被说明事物特征的有效方法。

4.借助于说明的内容,概括出事物的特征。并非每篇文章中都能找到有明显说明特征的概括性的语句,甚至在显著的位置上也可能没有什么中心句、关键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通过研读课文,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去提炼其特征。有时,事物的特征还不止一个,我们在研读时应充分注意,否则归纳的内容就不完整了。

5.借助于一定的说明方法反观说明特征。这实际上是从写作说明文的角度来反推的一种方法。因为作者要更好地说明某项事物的某个特征,必定要使用一定的说明方法。如例1,作者就是通过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突出了蚯蚓 “保护环境、处理有机废物”的特征。例2也是通过列数字的方法来突出“培植防护林是抵御风沙的有效方法”的。

只要我们掌握这些方法和规律,正确地把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应该说是不困难的。

(二)、说明方法的识别,及其作用。

说明文中,作者常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来准确、有效地说明事物的某些特征,达到说明的目的。说明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主要应掌握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三种。

说明方法既然是学习说明文的重点,那么牢固地掌握它就显得很有必要。大致上,我们可从以下相关的几个方面入手:

1.整体把握,着重体会。文中被说明的事物之所以需要说明,就是因为人们对该事物不了解、不熟悉。也正因如此,就更需要我们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深入浅出地作如实的说明。为了使说明更清晰、有效,又往往要使用一定的说明方法。但说明方法不是孤立的,因为它融会在文章的说明中,与

文章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只有对文章的内容熟悉,对整体的说明加以了解、研读和分析,我们才能从总体上去把握,才能深入浅出地去体会文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说明方法的具体掌握。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是说明文中最基本的说明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具体的、有代表性的例子来使被说明事物具体化、形象化的。它能给人以具体、充实、可感等效果。因为有些事物单靠文字作一般说明,仍只能给人一种粗略的印象和轮廓式的概念,这时,作者往往采用举例子的方法,以起到精当、富于启发性等作用,使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

在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时,有时为了醒目,引起读者注意,常会出现“比如”、“例如”、“如”等字样。但有时文中出现的一些带有这些字样的叙述性的文字,并不都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须加以鉴别。

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也是各类说明文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由于使用时出现数字的缘故,所以无论它的形式或作用,在说明文中都是明显的、引人注意的,它有时又被称作“举数据”、“举数字”等。它往往通过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点,从数量上给人以具体、准确的印象。

但要注意,并非文中出现的数字都属于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关键是看它是否是在说明事物的特征。与事物特征无关的数字的出现,不能看作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是说明文中常使用的一种重要说明方法。人们常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有效方法之一。事物的特征、事物与事物之间的一些联系往往可以通过比较显现出来,由难懂变为易懂,由模糊变为清晰,由抽象变为可感。

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有时在文中不易被人察觉,要特别注意。一般说,采用此方法时总有相比事物之间的可比性,所以文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与……相比”、“……是……的几倍(几分之一)”、“……大似……”等字样,但也不尽然。关键是仔细阅读,细心辨察,才能掌握其特征。

至于其他各种说明方法,还有打比方、分类别、引用(引资料)、列图表、下定义等。

总之,运用了这些说明方法,能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理性的内容形象化。

(三)、语言准确性的分析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往往体现在一些副词、连词、形容词、数量词以及限制性短语等词和短语上。说明文语言强调准确、明白、简洁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阐述事物之间的联系,因此,对说明文语言的具体运用和表现形式,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1、整体把握、理解词义,特别要注意同义词的选用。由于被说明对象的不同,在具体运用名词和术语时就要相当准确。我们在阅读和操练时就要联系对象及其特征,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注意推敲、体会其用词的准确性。特别是一些同义词或近义词的选用,不可随意确定或武断否定,而要再三斟

酌,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包括对上下文的分析、揣摩,然后才能酌定。

2、正确体会关键性词语在不同方面的具体作用。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练与精当,还表现在修饰、限制、补充成分运用得好。我们要适当地运用一些语法知识,仔细领会作者的用词意图。一般充当这些成分的是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和连词,如“日本的石油运输绝大部分是从马六甲海峡通过的”、

“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蚕丝一股只有一英寸的二干分之一粗”、“吸收水分和养料是根的主要作用之一”、“草地成了天然的‘减音器’和‘吸尘器’”等,这些句中加线的黑体词在文中能否去掉、替换及其理由一类的问题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阅读时应注意从以上提及的方面去辨析、比较。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出用词的准确性。有助于提高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的质量。

3、看似模糊的语言,实则反映了事物的客观存在。我们不妨先看一下例句:“原来草地的温度比一般水泥地温度要低十几度”,为什么“十几度”不写成具体确切的度数呢?那是因为文中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再说草地、水泥地的温度本身还受到环境、气候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经常变化。所以不可能是一个恒定的确数。诸如这样看似模糊的语言还很多,如“可能”、“几乎”……文中运用这些模糊的语言,或反映事物的实际存在,或反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程度,尤其是有些事物本身尚处于变化、发展期,有时又囿于人力、物力及科学水平,对有些客观事物有待于进一步的认识和发现。如果说得太绝

对、太肯定,反而违背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也违背了客观事实的真实性。

所以我们看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还是要抓住根本的一条,即客观地、确切地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明白地、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这一部分内容考查的常见题型是词语的替换、增删、移位以及与原文的词语进行比较等。我们既要抓住这些词语细加体会,又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去辨析。

(四)、说明顺序的了解和识别

说明文的特点之一是“言之有序”。任何说明文,总是循着一定的顺序来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构造等,或者解说事理的成因、功用、关系等。阅读时,我们如果弄清了这些顺序,有利于把握作者的思路,掌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说明文中的说明顺序是作者根据对说明对象的主次、轻重、因果、内外、先后、上下、大小等内部联系的科学的认识顺序来作出的一种安排。有序的说明是说明文的特点之一。这一般是指能反映客观事物的逻辑顺序。另一方面,从文章层次看,它也应包括有条理有顺序。所以只有理清了说明顺序,才能把握作者的思路,看清事物的特征,也就是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1.空间顺序。物体总有一定的空间形式,复杂的事物也一定有多个侧面组合而成。要说明对象的构成,必然会涉及到所处的空间位置。空间顺序就是按照被说明对象的空间存在形式,或自上而下,或由前到后,或从外到里,或由某一中心点向四面扩散开去呈辐射式……按一定的顺序对事物作介绍。    ’

一般对实体性的事物,包括建筑物、名胜等的结构或布局性的介绍,多以此为序。这样,能把复杂的物体讲清楚,可使读者对该事物对象的整体面貌和空间分布有清晰、具体的了解。运用这种顺序,文中常会出现“东”、“西”、“南”、“北”、“里”、“外”、“左”、“右”等方位词。

2.时间顺序。这是指以时间的先后作为说明的一种顺序。在介绍事物时,有的文章是按照事物发展的先后为次序的,而有的是按事物从早到晚、从古至今的时间为顺序的,有的又会以某事物制作的步骤、演变的过程为顺序、……

一般讲,在介绍对象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方法等的时候,常采用这种顺序。这种顺序的好处是过程明晰,线索清楚,纵向排列明确有序。一般运用时文中会出现表示时间或先后的标志性词语。   

3.逻辑顺序。逻辑顺序是指按照事物内在的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规律来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常用的逻辑顺序包括以下六种: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或由一般到个别);从主要到次要。

一般事理性的说明文和事实性的说明文中常会出现这样的顺序。特别是运用逻辑顺序可以把复杂的事物讲得清楚,有利于说明、揭示事理的内在联系。总之,阅读时抓住有一定标志作用的语言,可以更顺利地分析说明的顺序。

值得注意的是,说明顺序应局部理解,整体把握。一篇说明文往往不仅使用一种说明顺序,而是会根据说明的需要将几种顺序结合在一起。我们只有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段落,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去寻找和归纳其顺序。也就是说,我们既要把握文章的整体说明顺序,又要把握各层次中局部的说明顺序,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说明对象。

四、巩固练习

阅读下列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一)、一张软盘的容量通常最大只有1、44兆,而创作一个稍微像样一点的图形或动画可能就会产生几兆甚至几十兆大小的文件,如何携带和保存它们的确是一个让人头痛的问题。而立足于国内当前的应用现状,一般可以有以下两种方法加以解决。

最为一般的思路还是着眼于利用软盘保存这些文件,不过这时要借用一些工具软件,我们以其中最为常用的ABJ举例。ABJ本身是一个用来进行文件的压缩和解压缩的软件,不过可以用它来实现对一批文件的打包存放,这是我们在这里所需要的。我们假设要携带的文件名为PHOTO.TIF,要将它拷入一系列的软盘之中,那么使用它的方法是这样的。

首先,将ABJ.EXE文件拷入计算机的硬盘的恰当目录之中;其后,进入要携带的文件所在的目录,使用命令ARJA—VAA:\PHOTO.ARJ PHOTO.TIF,根据屏幕上的提示依次更换软盘。视文件的大小不同,您将在几张软盘上得到名为PHOTO.AlU,PHOTO.A01,PHOTO.A02……的一系列文件。而当把这些软盘携带到合适地点后,可以按照下面的方法将原来的文件原封不动地恢复出来。方法是,将装有PHOTO.ARJ的磁盘放入软驱,而后打入命令ARJ  XA:\PHOTO便可将原文件恢复到当前的硬盘目录下。除此以外,ARJ还有很多的命令格式,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的话可以打入命令ARJ/?,而后便可查看它其他的功能。

不过,对于经常进行这种工作的人来说,这样做还是太麻烦了一点。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是购置一个大容量的移动式存储设备,较为合适的是现在市面上有售的ZIP驱动器。这是一种小巧便于携带的新式软盘驱动器,不过它使用的不是

一般的软盘,而是一种100兆的大容量软盘。它可以通过计算机的打印口加以使用,读取速度也相当快,使用它来解决问题是很合适的。这样的一个ZIP驱动器,售价约为元左右,而一张盘的售价约为200元左右,应该说也还是可以被接

受的。随着技术的发展,还会有一种最方便的方法得以应用,就是利用网络加以传递。总之,这一问题会越来越顺利地得以解决。

1、“一张软盘的容量通常最大只有1.44兆”中,“通常”和“最”在一起使用是否矛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说明的是(   )

A.操作磁盘拷贝的方法。

B.软盘的制作。

C.传输超出磁盘容量的文件的方法。

D.利用软盘保存文件的方法。

3、文章第二节与第三节中两个加横线的黑体的“方法”分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划线句中运用的说明方法除了作比较外,还有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加横线的黑体点的“可能”用得准确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在广西南宁市西南,有一片①秀林环碧水,幽境藏奇岭的热带喀斯特地貌风景区,叫花山风景区。它是以其中一座具有最大规模的远古崖壁画的山峰——花山命名的。珠江水系

的左江蜿蜒横贯全境,徐霞客当年泛舟左江,一路上但见时而峭壁夹峙,茫然无路;时而水阔天开,柳暗花明。他曾经这样描述:“舟行石峰中,枣曲而左,或曲而右”,②余谓阳朔山峭濒江,无此岸之石;建溪水激多石,无此石之奇”,“危崖叠翠,倒影汇潭,洵(xun,实在)神仙之境。”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已众所周知。然而,当你去过花山之后,一定会发出“花山风景胜阳朔”的赞叹。花山风景区胜于桂林、阳朔。它(    )有桂林、阳朔那样的山、水、洞、石,它(    )有桂林、阳朔所没有的崖壁画。这些崖壁画主要分布于从宁明、龙川到崇左一带的明江、左江沿岸悬崖峭壁上,有40多处大小不一的崖画群,绵延200余里。这些赭(zh6,红褐色)红色以人形为主,间有少量兽类形象的崖画,被当地人称为“人影”、“仙影”、“鬼影”。这些崖画一般都在离地面或水面30-120米高的悬崖峭壁上,山势奇险,画面壮观,令人惊叹不已。画面主要反映了古代骆越族人民欢庆丰收、祝贺胜利、祭祀祖先、崇拜神灵等活动的情景。面积最大的一处崖画是在明江岸边的宁明花山崖壁上,有880平方米,计有人物画像1800多个,最大的长3米,最小的仅0.3米,从龙州棉江花山至崇左银山的崖画,构成举世罕见的水上画廊。正是这些崖画,给花山风景区蒙上了一层原始而又神秘的色彩。

花山风景区崖画的时代大体上自战国,下至东汉,最迟也在唐以前。这些崖画是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在世界崖画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倘若你舟游左江,亲临“游人水上看山舞,忘了看山画里行”的境界,领略画境与山水交融的绝妙意境,将会怡然忘情。那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一种享受。

1、“或曲而左”中,“或”的意思是____;“桂林山水甲天下’,中,“甲”的意思是___________。

2、文中划横线的两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和_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中的括号里填入合适的关联词语。

4、花山风景区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说明顺序是先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第二节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第二节是从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 等四个方面来说明崖壁画的。

8、文中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