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作文网

生命与使命同行观后感1000字

发表时间:2022-12-22

生命与使命同行观后感。

不仅读书可以丰富人的阅历,看电影也同样可以。在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感悟后我们可以选择写一篇观后感。这时我们不妨去撰写一篇观后感。观后感能为我们日后的写作提供素材。你是否正在为写作品观后感犯愁呢?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生命与使命同行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生命与使命同行观后感【篇1】

读了《生命与使命同行》,我感受到教师是一个光辉而又神圣的职业,书中的一个个故事,一位位教师,他们都是爱的化身。

用冯恩洪教授的话来说新时代的老师更应该“照亮别人,发展自己”,这不正是教育战线上的领袖们对我们极大的鼓舞吗?面对学生,首先就要关心和热爱他们每一个人,但这句话又何尝不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老师好像总是倾向于那些好学生,对一些行为习惯不好、自理能力差或者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带有一些偏见。于漪老师说:“教师最重要的品质是一个心眼为学生,为他们今日的健康成长,明日的长足发展。教师必须有仁爱之心,心地善良,如此才能做到爱每一个学生。”她主张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成为语文的“发光体”,对每一位学生做到公正评价,尽量发掘其潜能。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于漪老师曾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在于漪老师眼里,做一名教师需要不断拓展视野,只有学习才是生命的朝阳。于老师尚以“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远”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刻苦钻研,克服自己的无知和浅薄,锻炼教书育人的真本领,更何况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新手?

教师不能仅仅只有“才”,更应该注重“德”,要有一份责任心。普琼老师也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尤其是中小学生,影响甚至远远超过知识的传授。只是可以通过很多渠道获得,能力也可以通过锻炼不断变强,但是做人是一种耳濡目染的结果,是一种无声的滋润。总之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是对学生最有效的教育。

我一直坚信天道酬勤,从事自己钟爱的事业,那就要拥有一颗坚强的内心,坚信天道酬勤的真理,成为一名自己理想中的教师!

生命与使命同行观后感【篇2】

本周一,我们全校老师共同观看了于漪老师的专辑《生命与使命同行》,使我心潮澎湃,感受颇深。于老师的.精湛技艺和崇高师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心中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从而也激发了我教书育人的神圣感和使命感。

于老师深情地说:“三尺讲台就是我生命闪光的地方,上课,我是用生命在唱歌,因为我觉得每节课都影响到孩子的生命质量。课要教在学生身上,教到学生心中,成为他们良好素质的一部分。”当听到于漪老师的这一段话时,我感动于这位耄耋老人对于教育事业的挚爱,感动于这位教育智者博大的精神,感动于这位教育前辈的情意深长的教诲。这是于漪老师的一种追求,也成为于老师永不停步执著追求的内在驱动力。

于老师对自己严格要求,语文课不断创新、精益求精。有位年轻人听了于老师两千多节语文课,发现于老师不仅把课上得神采飞扬,讲得铿锵动人。而且同一篇课文教学方法从不重复。这一点让我敬佩不已。对照自己,常常觉得现在上的这些课文我都教过了几遍,用不着花费功夫去重新设计,常常满足于照着原来的方式方法“熟门熟路”开展教学。今后我要向于老师学习,即使是教同一篇课文也应该不断挖掘教材内容,再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改进教学方式,并充分运用教学中即时生成的学习资源进行教学活动。

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学习习惯差,不爱念书的顽皮孩子,有的家长对孩子放任自流,缺乏家庭教育。对这些还不懂事的孩子,我有时缺乏足够的耐心,当看到他们上课一次次开小差、小声说话或者做小动作、作业潦草、拖拉,虽然多次进行了教育批评、指正,但他们当时好了一会儿,过几天又恢复老样子,真是让人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气愤,有时还会头脑中冒出不想再管的可怕念头。“一定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于漪老师的这句话振聋发聩,不断回响在我耳边,促使我今后坚决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今后,我要做学生成长的铺路石,要做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于老师一生勤于学习、勇于钻研,因为她有一个很好的诠释:一个好老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老师要在课堂上牵动学生的思绪,叩击学生的心灵。今后,我要虚心好学,不断地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且要学会思考善于总结,在反思中总结,在总结中进步。不断地积累教学工作中的点点滴滴:课堂上的小插曲、学生的精彩发言、平时的教后反思,都可能对自己的教学带来新的启发和想法。

于漪老师是我们教师的骄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于老师时刻以“要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老师”为奋斗目标,严格要求自己,其实更是对我们每位教师的鞭策和勉励。“谆谆教诲育英才,三尺讲台铸师魂”,这是于漪老师的真实写照。我愿以于老师为人生标杆,用一颗感恩的心孜孜不倦地在绚丽多姿的语文教学天地里不断求索。

生命与使命同行观后感【篇3】

人们都说:教育事业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不仅可以影响一个学校的孩子,还可以影响整个社会。这既是对教师职业的肯定,更是一种要求。在这个物欲横流,利益至上的社会里,更多人把这仅仅当成一种神话。看了《生命与使命同行》一书,才知道这并不是神话,至少有人在创造神话。书里介绍了汪金权老师的事迹,他被誉为大别山师魂,他当年师范的好友同窗各奔前程,坚守在山区讲台的唯有他一人而已。40多岁的风华正茂之年,已是白发苍苍。汪老师的事迹带来的不仅是感动更多的一种心灵上的触动。

汪老师对事业和理想的执着,那是一种不为物质所动,甘愿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有爱心才有教育,教师的力量首先源于他的爱心,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教育事业的崇高在于奉献,博大的爱心是成为一名好老师的动因与前提。

当今社会很多人是物质前途至上,争相进入高薪的地方上班,而汪金权老师却在大学毕业后甘愿放弃优越的工作条件,主动要求到交通闭塞条件艰苦的大别山区蕲春四中任教,并且一教就是二十多年,他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都献给了教育事业,献给了贫困山区的学生们。他的爱岗敬业精神,扎根山区、倾心教育、淡泊名利、坚守清贫的光辉形象,是教师队伍的典范。但在汪老师自己看来,他的所作所为只是在履行教师的职责教书育人!仅凭这一点汪金权老师无愧大别山师魂的称号!

其次是汪老师对学生的爱,那种无私不求回报的关爱,更是深深感动人们。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改变命运,他慷慨解囊,20年如一日。为了让每个孩子都得到成长,他视学生如子,真正的做到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对待差生不放弃不抛弃,尽力激发每个学生的潜力。22年来,汪老师几乎把所有工资都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多年来资助了200多个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汪金权老师自己却过着无比清苦的生活:没有房子,多年来租住在学校宿舍;工资全部帮助学生,自己只能借钱吃饭;七旬老母妻儿至今还住在大山深处的老屋里。许多老师都资助过学生,但像汪金权老师这样的,我想一般人做不到。凭汪金权老师的资历、能力和声望,应该有很多改变命运的途径与机会,但他没有这样做。他用22年来的坚守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平凡中的伟大,什么是教书育人,什么是大爱无疆。

再次是汪金权老师的教学水平高超,勇于创新。据说汪老师的课令听者忘记时间,学生不想下课。这是因为汪老师不仅自身素质全,而且教育理念新,教学方法活。他的四部曲(课堂预设、诵读理解、提问暗示、板书启发)教学法引人入胜,他的三个一(每次课前组织一场即兴演讲,让学生诵读一段三字经或弟子规,每天让学生练一页字)教学方法新颖别致,他的三不一要(不批评、不拖堂、不布置作业、上课要始终握着笔)教学手段受到追捧。他坚持六心教学法,深受学生欢迎和社会敬重,即一颗真诚心,相信学生;一颗平等心,尊重学生;一颗责任心,严格要求学生;一颗爱心,放大学生优点引导健康发展;一颗细心,鼓励学生与老师、家长多对话,少对抗;一颗坚持心,自己坚持读书,站高看远,引领学生不断向前迈进,这些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基于汪老师的出色教学,他亲手培养了1000多名孩子考上了大学。

或许太过现实的社会,已经逐渐消磨了部分教师原本该有的信念和坚持。但是,还是有像汪金权这样平凡普通的老师,用爱和善良传承着中华民族教师的崇高品德。了解了汪金权老师的事迹,反观自己真的汗颜。汪老师能用自己的青春坚持了22年,继而坚持一辈子,用一生来教书育人,可我才工作了几年就有了疲倦和悔意,真是愧对教师二字。仔细想想,任何事情只要自己认定了,就会有动力去执行。而我就是缺少了一份坚持,没有用行动去实现自我的想法。

虽然我们不在大山深处,但同样是教师,同样可以言教身教,甘于奉献,积小善为大爱,用充满爱心的教育铸就高尚的师魂。

生命与使命同行观后感【篇4】

每次听完讲座或是看完一本书,或者是看了某些人的传记后,总是深感自己的修养不够,不够,也总是羡煞别人的成就和睿智,于是在心里总是给自己定个目标,但是却未能坚持,我想这大概与我浮躁的心有关。

每见电教室的墙壁上一句: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总是心中有愧。工作以来,内心总是浮躁虚化。生活被琐碎的事情占的满满的,由此而延伸出的厌烦以及应付。却未曾认清,教书就是一份琐碎的工作。认定了教师这个职业,就是认定了与琐碎的事情打上交道了。孩子们无尽的小纷争,家长们无尽的咨询,学校大大小小的事情,都须亲力亲为。

这几天在家细细品读了《生命与使命同行》一书,书中的这些楷模教师,有着至高无上的工作情操,有着伟大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尤其是王生英老师的故事,深深的震撼着我,感染着我。那么瘦弱的身子,肩膀上却承载着整个太行山山村的教育。为了实现知识改变命运,她克服环境的恶劣。30年如一日,坚守在条件艰苦的农村学校任教,在破旧的教室里,传播着知识的种子。甚至把孩子们领到自己的家里去上课,并且一上就是xx年。

这份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扪心自问,我们是否能做到。20xx年的教师节,她去北京参加由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共同举办的“奠基中国”电视晚会,主持人问她:来北京了,想买点什么带回去啊?”她说:我想给学生们每人买个新书包,他们有的现在还是提着塑料袋来上课”看到此处时,眼眶潮湿了,为孩子们的苦日子,为王老师的爱生之深。王生英老师,用热忱,真诚,朴实诠释了一个人民教师的真谛。真不愧是师德标兵,师德楷模啊。

由此而想到的自己,在她面前,是多么的渺小和微不足道。有较好的教学条件,有较好的生活条件,但却每天的埋怨叹气,埋怨压力过大,埋怨事情过多。想想于漪老师,80多岁的高龄,依然投身在教育事业中,为教育发挥自己最后的光与热。她说:我深感肩上挑着千斤重担,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一身正气,桃李满园。王生英老师与于漪老师,她们的相似之处都是在艰苦的环境下,依然能恪守教师这个岗位,不为名利,不为金钱。

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一直铭记着师范学校的校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做一个一身正气的老师,做一个丰厚的老师,我想将会是我们的共同目标。

生命与使命同行观后感【篇5】

作为一名刚加入教师队伍不久的新人,《生命与使命同行》这本书让我对理解教师这个职业,理解教师的使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爱学生。从爱出发来教育关心学生。只有心中有爱,才能关注并发现学生的任何需求。记得在求学的时候,几乎每一位导师都说过同样一句话:小学的孩子如同一张白纸。教师任何一个小小的举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对自己的每一个决定,每一个行为都要慎重。尤其是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这对他们以后的成长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生命与使命同行》这本书中,每一个事迹都很触动人心,短短的篇幅却反映出来每一位教师高尚的人格和令人敬佩的师德。他们爱学生如同爱生命,奉行教育无小事的理念,关注学生的一点一滴。

细读汪金权老师的事迹,起初对他的扎根山香教育23年,并资助200多名学生感到有些许的不解。后来翻阅他的日记"生活在感恩的世界"才了解到汪老师的行动其实就是将他对曾经帮助过他的人的感恩之情化作对学生的真诚心、平等心、责任心、爱心和细心,将其延续在教育事业中,感染一代又一代的人。

教师如烛,师德如光。师德也是一种使命感的体现。汪金权老师在答记者问时说"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心灵成长和自我管理的引导者。教师也是学生求知、做人、做事过程中的一个伙伴和顾问,它是一个职业,也可以把它当做事业来做。"是的,教师的使命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在引导学生的同时,教师本身就是学生的榜样,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耳濡目染的作用,因此师德也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一种教育因素,所谓身正为范。在让学生的心灵健康成长的基础上,更能通过身教让学生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及美好的品质。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来说服学生主动的向老师学习,向老师看齐。

作为新人,更应该要奉行"教育无小事,事事皆学问"的理念。因为在教育中,可能一件不经意的事也有可能成为教育学生的好素材,教育学生的时机是无处不在的。如何抓住契机,如何有效教育,都隐藏着很大的学问,对教师的教育智慧也是一种考验。要经得起考验,凡事能随机应变,就必须坚持终身学习,与时俱进,以广博的知识装备自己,积极积累经验,不断提高教育机智。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还需要学会反观自身,育人先育己,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同。

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我对自己有着很大的期望,但也自知经验不足,今后还需要向身边的同事多多学习,并不断的提升自己,尽力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生命与使命同行观后感【篇6】

有时候,我常常会问自己:当教师幸福么?有的人可以将自己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职业看做是一件碌碌无为的事情;有的人可以将孩子所犯的一点点的错,影响着自己一天或者几天的情绪。在读了《生命与使命同行》这本书之后,让我对教师这份职业的幸福感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既然选择从教,就必须正视自己的位置,它不但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中,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教师自己的思想上和行为里。

现在作为教师的我们,并不缺专业知识和专业修养,但是很多人却找不到这份职业的幸福感,当我读了这本书之后,发现我们其实缺的正是一种对生命真谛的认识,我们很多时候只是把上课当做一种任务去完成,并没有发觉教育的真谛。“每一堂课的质量,都影响着孩子生命的质量。站上讲台,我就要用生命来歌唱”于漪老师用她的一生去践行着自己生命的价值,她的每堂课都是花了10小时、20小时去准备,一遍又一遍地完善每节课的教案,她的教育行为都已经不是一个普通老师能负荷的,但她就能做到,而且是日复一日,如蜡烛般点燃自己照亮生命!虽然她的做法我无法做到,但却要学习她认真备课的态度,遍遍不同,立足“教在今天,想在明天”的理念,追求完美,努力“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不断反思,“从经验与感悟走向理性与科学”,培养自己的教学特色,就像她说的“只有教师教出自己个性的时候,才是学生收获最大的时候”。她的这种付出让我这名刚踏入教坛不久的教师也为之感动。

王生英,中国农村教师的杰出代表,说她杰出,只因她的坚持与付出,很多本不该普通老师所需要承担的责任被她们所捡起肩负。王生英老师与学生的风雨兼程,困难中家家户户的上门教学,在学校塌荒时义无反顾地将自己家变成学校。这样只为学生未来的行为,很少有人能做到。看了王生英老师的事迹后,在我的脑海中浮现了这么一句话:当一名人民教师,学生就是你的儿女,付出就是你的责任!这份坚定的责任心就是教师生命中最神圣的使命。

或许从前的我在困难面前会选择低头,在诱惑面前会被拐走。但正视自己是一名教师的时候我就应该学会坚持,对教育知识的坚持,对行为规范的坚持,因为很可能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就能改变一个学生,所以时刻坚持一名教师应有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无论遇多大的困难都不能放弃对教育的初衷,就像王生英老师一样,在走出大山走进大城市新开始新发展的诱惑面前能把持住,依然陪着大山里的孩子同甘共苦,依然带着一份平凡的心走出一条属于她自己不平凡的大路!何为坚持?在王生英老师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她对教育事业的这份坚持,仅仅是从心出发的一种简简单单想教好学生的想法。这世间的千般算计,终究都抵不过一颗简单的心。作为一名教师,或许就是教育道路上永恒的持有一颗简单的心它是甘于付出、不求回报的!

读完《生命与使命》,我领略到的不单单是那一段段故事和一个个人物,更是那背后折射出的朴实无华的对教学的热爱和执着。读完《生命与使命》,我感受到的并不是那流转于眼球的文字,而是浮现在脑海中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