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作文网

陶罐与铁罐的作文900字

发表时间:2023-01-02

陶罐铁罐的作文。

学生时代的你应该对作文不陌生吧,借助写作可以突出展现我们对文字的热爱,优秀的文章中让人触动,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经过搜索和整理,执笔作文网小编为大家呈上陶罐与铁罐的作文,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陶罐与铁罐的作文 篇1

一个富人的家里有一只陶罐和一只铁罐,陶罐光洁美观,用来装四时的鲜果,铁罐长得灰不溜秋,用来装杂物。陶罐看不起铁罐,嫌他长得太难看了,不愿和他在一起。

一天,陶罐说:“你敢和我比一比谁更帅吗?铁罐子!”

“不敢,陶罐兄弟。”铁罐谦虚地说。

“不敢了吧?丑陋的东西!”陶罐说着,摆出一副更加嫌弃的样子。

“我不敢和你比美,是因为我确实长得丑,但我能用就行了呀!”铁罐说,“我们生来就是用来盛东西的,并不是用来互相比美的,帅不帅也不重要。不过,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住嘴!”陶罐恼怒了,“你这样的东西还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几天后,主人就会觉得你太丑陋了,摆在这儿不美观,摆在那儿也不美观,然后把你扔进垃圾堆!我却永远在这里,享受主人对我精心的呵护。”

“何必这样说呢?”铁罐和善地说,“其实我们都一样能盛东西,只不过是美观不美观罢了。我觉得咱们还是和睦相处吧,干嘛吵架呀?”

“你这样的人和我在一起,让我感到耻辱,你算什么东西!”陶罐死活不肯和铁罐在一起,它一直都看不起铁罐,“咱们走着瞧!迟早有一天,丑陋的你会变成垃圾堆里的垃圾,哼!”

铁罐见陶罐这么说,就不再理会他。

有一天,这个城市发生了地震。剧烈的震动把陶罐被震碎了,铁罐掉到了地上却完好无损。消防员们先把已经昏过去的富人救出来,然后把陶罐的碎片和铁罐放在富人的身边。

“好兄弟……我……快不……不……不行了,你能……救……救救我吗。”陶罐可怜巴巴地喘着气说。

“没事,我有办法救你的,别紧张,放心吧。”铁罐冷静地说。

过了好一会儿,富人终于苏醒了,他发现陶罐碎了,打算把碎片处理掉,铁罐急忙说:“主人,求求您把我的兄弟陶罐粘好吧,求您了!”富人答应了铁罐,把陶罐粘好。

就这样,陶罐恢复了生命,但是它的身上留下了道道疤痕。陶罐很后悔,想到了自己以前对待铁罐的方式,他很担心铁罐会不会像他之前一样嘲笑自己,于是红着脸对铁罐说:“我的好兄弟,之前是我不对,不该嘲笑你,你能原谅我吗?”可铁罐却说:“陶罐兄弟,我当然会原谅你呀。你别伤心了。主人已经把你粘好了,你又可以为主人服务了。”

“铁罐兄弟,我以前嘲笑了你,你却这样安慰我,我真是又羞又愧呀!”

“说什么哪,我们本来就是好兄弟!这叫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嘛!”铁罐说,“好啦,我们和好了!”

最后,友谊之花在陶罐心中发了芽。从此,它和铁罐成了形影不离的朋友。

陶罐与铁罐的作文 篇2

过了很多年以后,陶罐被人们挖了出来,但铁罐己经被氧化了,这时陶罐自然而然的就成了宝物。

就这样,陶罐被人们小心翼翼地送进了历史博物馆。每天都会有许多参观的人,人们边欣赏着陶罐,一边赞不绝口:“哇!多么精美的图案呀!真是与众不同,漂亮极了。”“是啊!真是稀世之宝。”……开始时,陶罐听到这些话还很谦虚。时间一天天过去了,陶罐慢慢的,慢慢的,变得骄傲了起来,因此还常常奚落它周围的邻居们。

一天,陶罐一觉醒来,发现身边又多了一位新邻居。全身灰不溜秋的,心想:“这是谁呀?长得可真像一个黑乎乎的丑八怪,可他根本不知道,这可是比他还要珍贵的青铜酒具呀。”

这时青铜酒具彬彬有礼地向陶罐打了个招呼,“你好,我们可以交个朋友吗?”

“你是谁?”陶罐傲慢地问。

“我是青铜酒具呀!”

陶罐斜眼上下打量了一番青铜酒具,不由想起了原来的铁罐兄弟。他心想:“这家伙黑不溜秋的,像极了铁罐兄弟的后代,还敢骗我说自己是什么青铜酒具,胡说八道。想到这,陶罐大声嚷嚷“你不就是铁罐的儿子吗?想骗我?没门儿!”

“请别误会!”青铜酒具心平心和的说。

“你算什么东西,还敢跟我相提并论,”陶罐愤怒的喊到。

“我们和睦相处吧!”青铜酒具小声的说道。

“住嘴!”陶罐愤怒的说,“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

然后就一头撞向青铜酒具。“不……”只听见青铜酒具大叫一声。“碰”的一声,陶罐碎了。

陶罐与铁罐的作文 篇3

美国A班杜拉倡导的社会学习论认为,模仿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它以各种方式成为团体、集体中人际关系的内容之一。儿童学习语言,获得语言能力大部分是通过在没有强化条件下进行的观察和模仿中进行的。学生,尤其是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本能。由于知识经验的贫乏,少年儿童在学习语言和各种技能的过程中,都要借助于模仿为阶梯,模仿对儿童,正如独立创造对于成人那样同等重要。基于善于模仿需要模仿的心理学基础,把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是完全必要的。下面我将在教学中自觉运用模仿手段进行作文教学收到点滴体会向大家谈谈。

今年我从事四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第七册教材里的一篇阅读课文《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要求学生学习之后,仿造《陶罐和铁罐》的写法,重新编一个故事,说明骄傲必败的道理。以及在本单元学习之后,要求写一篇作文,内容是以提供的几组词语,请选择一组,编一个故事。根据教材要求,于是我在阅读教学中紧紧抓住教材的写作特点,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比和态度的变化,刻划出两种不同的形象。铁罐是一个由傲慢到恼怒到蛮不讲理,大发雷霆的形象;陶罐是一个谦虚,不软弱、据理力争的形象,让学生理解、朗读。使学生知道教材内容。即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后,陶罐仍然光洁如新,而铁罐则完全氧化,不复存在的故事。并明白寓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学会全面看问题这个道理。当学生学完课文之后,我问学生:陶罐除了谦虚、克制之外,课文还写了他什么优点?从哪看出?学生找到两个优点:有礼貌、心地善良。从课文谢谢你们!陶罐兴奋的说,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旁边,请你们把他掘出来吧,他一定闷的够受了。我又抓住契机问:如果铁罐能听到陶罐的话,会怎样呢?学生答道:他定会愧疚难当。如果能回到从前,相信他一定会与陶罐好好相处。教学到这儿应该是比较成功的,学生也从中受到了教育。可我想到课后仿造作文一题,寻找素材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写作方法的印象,我突然产生一个想法:何不利用陶罐、铁罐之间反串角色,继课文编故事。于是我问道:生活中陶罐比起铁罐来,还有什么优点,你们知道吗?学生便列举了陶罐盛东西的面更广,鸡、鸭、鱼、肉可以隔夜盛放,而铁罐却不好用。为反串角色的故事提供了对话素材。我接着说道:由于陶罐在生活中的作用明显多于铁罐,因而人们偏爱陶罐。于是他翘尾巴、骄傲了。现在老师请大家将陶罐、铁罐的角色调换,看看他们之间的故事又会怎样呢?请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重新设计他们的对话。

于是课堂上便欣喜地看到左右,前后同学纷纷讨论起来。一篇《铁罐和陶罐》作文对话生动的描述下来,并写成一篇文章。

有了学、仿的基础,学生又广泛寻找贴近他们生活的素材,写出了反映团结协作、谦虚克制的美德的作文,交上来了。如《五官争功》、《文具盒里的故事》、《钢笔和墨水瓶》、《奖章谁先戴》多篇寓言故事,均写得生动、活泼。尤其是柯远航同学写的一篇《奖章谁先戴》的寓言故事并编成了剧本,在班级参加全校的元旦联欢会上演出。同学们争先恐后要求充当角色。他们自发组成几组排练,最后我们选定一组表演。这出剧目受到全校师生热烈赞扬。同学们都高兴地说道:这个节目我们喜欢。他来自于我们生活,又很有教育意义。剧本又是我们自己写的,真棒!总之,这项学习活动让我班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煅炼和展现。有工于文笔的、有能说会道的、有长于表演的、有能歌善舞的,真让我带了四年这个班的老师有一种成功感、自豪感。我深深感到,模仿是儿童提高语言能力的手段,也是我们写作教学中必须自觉运用一种手段。

陶罐与铁罐的作文 篇4

话说当年,国王有两只罐子,他们分别是陶罐和铁罐,大家都知道铁罐因为骄傲断送了自己的美好的前途,而陶罐因为陶罐虚,被人们挖出来了,铁罐却完全氧化了。自从陶罐和铁罐的故事发生后,新的铁罐和陶罐终于诞生了,他们的故事又开始了。

事情发生在一个贫穷的人家里,贫穷的农民用辛苦的工钱买了一只陶罐和一只铁罐,农民把它们放在一个箱子里,送给地主当礼物,因为明天是地主的生日,地主要求所有的农民都要送礼物给自己,到了明天,农民用一辆马车将装有罐子的箱子运送到地主家的门前时,农民由于因为送给地主的礼物过于寒酸,所以没有进去地主的家里,地主看见一个农民没有进去,就十分生气,一手夺过礼物,一看就十分喜欢,打赏了他100个金币,农民十分高兴地走了。地主把陶罐和铁罐放回椅子上,然后就出去了,陶罐自大地对铁罐说:“我的祖先真伟大,你的祖先呢?”铁罐一气的撞向陶罐,陶罐经不住铁罐冲撞,碎了。

陶罐与铁罐的作文 篇5

经过人们不断的挖掘,人们终于找到了消失已久的铁罐。

因为陶罐和铁罐是一起被挖出来的,它们就一起被人们送到了博物馆里,他们把陶罐放在像黄金一样的布铺上,但是却把满身长着黑色斑的铁罐放在一层厚玻璃里面。

这时铁罐才知道自己不应该以前那样的奚落陶罐。铁罐想到了以前它是怎么来骂陶罐的,但它又想到陶罐以后是不是这样对自己的。这就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意思。

就这样连续过了好几天陶罐和铁罐连一就话都没说。

铁罐终于忍不住了,就说陶罐你恨我么!

陶罐好奇的问为什么恨呀?

就是很久以前的事呀!

陶罐想了想说这有什么好恨的

就在这一天,发生了一件事情就是博物馆塌了,两个罐就埋在了下面,陶罐爬了上来可陶罐却不知道哪去了,陶罐拼命地喊着铁罐,铁罐一直在喊着,铁罐听到了以后拼命的往外爬,终于它爬了上来。

俩人见到后,静静的抱在了一起,它们同时对对方说:我们以后和睦相处吧?

俩人听到后,就禁不住的笑了,俩人的笑声在空中久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