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作文网

精选山西的春节作文5篇

发表时间:2023-01-05

山西春节作文。

作文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保存作文相当于对回忆的珍藏,优质的作文需要内容与形式并重。你认为写作文应该从哪些要点入手?请阅读由执笔作文网为你编辑的山西的春节作文,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山西的春节作文【篇1】

我们每年都在过年,但你知道年的来历和习俗吗?不知道的话,由我来告诉大家吧!

大家喜欢把大年三十叫做过年,也有人说叫做除夕夜,那有谁知道是应该叫过年呢?还是应该叫除夕?别急,让我来告诉你们大家。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地上有两只怪物,一只叫年,一只叫夕。在大年三十那一天,年就会出去到各个村庄掠夺财物食物,庄家会被践踏,牛羊会被吃掉,只要过年就民不聊生,惨不忍睹!人们也想过许多防御年的方法,但无一行得通,年不仅个大,力气也大,而且眼观六路耳听闻八方,人们根本没有办法防御它。直到有一天,年来到一个村庄,见到村子里挂着红灯笼贴着大红的春联,开着灯,还咚咚敲鼓、放着鞭炮。年一见到这番景象,吓得拔腿就跑,躲在到深山老林里再不出来了。从此每到这一天人们就挂红灯笼、贴春联、开着灯、咚咚敲鼓、放鞭炮,用这种方法来驱赶年。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天就有了过年的习俗。

另一只夕和年一样个大,力气大,也眼观四面耳听八方,大年三十哪一天会出来。一张嘴可以吃下一头牛,可他并不怕红灯笼、灯光、鼓声,所以人们拿他没法子。可不管什么时候夕都会捂着脖子,这引起了人们的怀疑,是不是他的脖子特别脆弱?所以几个胆大的年轻人拿了几坛美酒,等夕喝醉的时候把他的头砍下扔进黄河。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天就叫除夕夜。

还有更高兴的事情就是发红包!在有些地方是吃晚年夜饭后谁也不离座,等全吃完后长辈给小辈发红包;还有些地方是晚上大人坐在客厅,小孩高呼长辈的称谓拜年后再磕头,亲人们再拿出红包;有些爷爷奶奶还故作小气,把孩子引到房间讨价还价后再发红包。

为什么大人要给我们发红包呢?这里面还有一个典故:原来很久以前有一个偷孩子的妖怪,专在大年三十晚出来捉小孩,所以每到这一天大人就要整夜守着孩子,这就叫守岁。有一天一户人家晚上拿出了八枚铜钱与孩子玩,孩子玩累了,这对夫妇就用红纸把八枚铜钱包了起来,放到孩子的枕头下面。妖怪来到这家偷孩子,孩子枕头下闪出一道红光把妖怪吓跑了。这对夫妇把这个方法告诉了大家,大家都用这个方法保护孩子。发红包这个习俗就一直流传至今。

过年时,我们都要去庙里拜神仙。不知道你们注意到没有,别的神仙面前都没供麻糖,只有灶神面前供了麻糖。我很好奇,问妈妈为什么要给灶神供麻糖?妈妈告诉我:灶神很爱乱说话,供麻糖是为了粘住灶神的嘴。每到三十晚上各路神仙都要去向玉帝禀报人间大事小事,供了麻糖粘住了灶神的嘴灶神说了要在众神仙面前出丑,他就不敢乱说话了。还有一个传说是供麻糖吃甜了灶神的嘴,灶神就在玉帝面前说好话。

你有没有拜过财神呢?传说在每位财神身边都有一位美丽端庄的财神娘娘陪伴,可现在为什么没有娘娘了呢?这里就有一个财神爷休妻的故事:据说财神爷都是有钱人家供奉的,没钱人家拜了也不会显灵。有一次一个叫花穷得无路可走,讨饭经过一座古庙,进庙后见到财神倒头就拜,可财神见他没拿贡品便不理睬。财神娘娘叫财神爷发发善心,财神还是不理睬,财神娘娘只好把自己的金耳环偷偷给了叫花。财神后来发现耳环北财神娘娘给了叫花,财神气的把财神娘娘赶下佛龛。从此只剩下财神爷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佛龛上。

这些就是过年、除夕以及这些风俗习惯大概来历。

这些好听的故事你听过吗?没听过就过来找我吧!

山西的春节作文【篇2】

旧历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间称过年,为区别于公历元旦,后来又称过大年。旧日,腊八节过后,太原人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过去太原有一段谣谚:“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贴扎,指各种对联、年画、窗花、门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将室外打扫一遍,即开始整点新衣帽,包饺子,准备迎神的香、灯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岁钱,以取吉利。按照传统习惯,太阳出来之前就要吃罢早餐。早饭之后,出门拜年,亲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点头,互道吉祥话语,无非“恭贺新禧”、“恭禧发财”、“一年如意”之类。

商户人家在过年期间对财神的祭祀最为虔诚。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为祭祀财神之日。民国以后仅在过年时于钱垛、钱柜或专设神位神龛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鸡、鸭、猪、羊。祭罢财神,方赴有买卖往来的各商户家中拜年。

旧日过年,时间拖得很长,一直持续到二十五日天仓节之后。初五日俗称破五,民间俗言“破五不出门”,初六利出行,到初六商家举行开市,居民方始探亲。初七俗称人日,俗言是日天晴气朗则利人口繁衍。初八黄昏后祭星神,于院内点灯七盏,象征北斗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顺遂吉利。初十俗称“十不动日”,相传是日老鼠娶亲。十三到十六为元宵佳节,几日之内,夜间灯火辉煌,社火秧歌,热闹非常,俗称“灯节”。二十俗称“小添仓”,二十五为“老添仓”,东西米市设立仓官神位,众往致祭,燃放火花。过了天仓节,新春期间的热闹方告结束。

郊县农家过年较之都市别有风情。晋阳一带,除夕要垒旺火、捆旺草,门上插柏叶。旺火用炭块垒成塔状,子夜钟声响过,点燃旺火,通村照亮,象征日子过得“旺火”。年初一,有吃煮南瓜的风俗。谓“吃翻身瓜”。在年终时,用小米煮熟,盛在碗内,用以祭祀祖先,俗称“隔年捞饭”。初五洒扫庭院,清理垃圾,俗称“扫穷上”。

在古交山区,春节期间的活动最为丰富。于除夕夜张挂祖先神幛,族内各户均要送供品一份,当年内生男孩之家要供鸡一只,生女孩之家要供酒一壶。初三上午,全族相聚共祭祖先,晚辈给长辈叩头,俗称“盘辈数”,然后欢聚一堂,食用供品。下午,送神幛于村口,面向祖茔,焚香叩头,鸣放爆竹,俗谓“送神’”。“隔年捞饭”之俗与晋阳多有不同,年终日用小米半碗煮熟,捞在碗内,上摆核桃一枚,供于皂君神位,一直到过了二月初二,方倒出晒干,搅在粪内,俗言可以虫灾。正月初五为“送穷日”。于初四下午清扫室内庭院,五日拂晓将脏士送到村外,烧香三柱,鸣放爆竹,表示送走穷气。这一日的饭食为蒸莜面或蒸馒头,俗谓“馏穷气”。正月初十清晨,在院内供献莜麦面制成的谷穗状食品,焚香敬纸,燃放爆竹,祷告天地,祈求五谷丰登。一些地方则须先称好五谷各一份,以纸包好,同时供于院内。供后复称,如某种粮食份量增加,俗谓是年收成最好。这一风俗事象,俗称“接籽头”或“抢籽头”。到正月十五,除进行灯节活动外,还有送瘟神的习俗。各村在五道庙或十字路供瘟神牌位,垒塔塔火,供以油面和馒头。活动开始,敲锣打鼓,抬一筐箩逐户收集一把五谷粮食,从衣服上撕一条布或棉絮和按每户人数剪的纸人,置于瘟神牌位前。下午,将牌位及收集的物品送到村外,烧香放鞭炮,以火燃烧,意谓送走瘟神,人畜平安,百病不生。正月二十五添仓节时,俗用谷面或软米面捏成仓官爷、谷囤、粮仓及各种家畜家禽形状的灯若干盏,内包煮熟的红枣豆子,灯芯用细谷梗裹棉花制成。入夜,灯内注油,将粮仓灯放在存粮处,牛灯放在牛圈窗台,鸡灯放在炕头,狗灯放在门上边,猫灯放在墙角等,一一点燃。仓官爷灯高五寸许,头戴红缨帽,左手执簸箕,右手拿斗,骑着马,马身上驮若干口袋。将仓官爷灯放置碗内,飘浮在水瓮内。放时要念:“仓官爷爷饮马来,银钱粮食(或麻子、黑豆)驮着来,麻子炸了油,黑豆喂了牛。”以此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山西的春节作文【篇3】

大年三十那天,到处张灯结彩,家家户户门口都贴满了春联,老的、小的都穿上了新装,整个城市都布满了节日的气味。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大家都赶着去拜年、送礼,我们家也不例外,早早地去了外婆家。

外婆家的东西真齐全,不包括礼品,单单烟花就有小山似的一般高。我一眼便瞧见了那细长的“烟花棒”,嚷着要爸爸帮我放。当打火机接触棒头的那一瞬间,小小的火苗整理时变大了,一团七彩的的火焰,像离弦的箭般冒了出来。它们闪着艳丽的毫光,像一朵小花,盛开并飘披发着金色的粉末。我喜上眉梢,不由自主地舞动起来,徐徐的,我已健忘自己身在何处,只想一直停留在那一刻,把出色的画面永远记在心里。

晚上,全家人喜气洋洋地做菜,大年节之夜,最不能缺少的是饺子和鲜鱼,它们都代表了在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年年有余。当厚味佳肴摆满一桌子时,就可以大饱口福了,每一道菜都让人过目成诵,都布满着团聚的气味。

“噼噼啪啪”放烟花了!大家早已放下手中的碗筷,去看烟花了。快看,一团七彩的烟火直冲云霄,在天空中绽放,烟花闪烁着耀眼的金光,向周围扩披发开来,那流光溢彩四披发开来的点点金光,把夜空装点得灿烂夺目。

那升空绽放的烟花如一个个彩球,似一朵朵雪花,像一颗颗拖着彩带的流星,把大年节之夜变得无比锦绣。

大年三十大年节夜,欢欢喜喜过春节。祝所有的人春节快乐!

山西的春节作文【篇4】

太原年俗

生活中有节日,节目中有民俗;风俗使节日代代传承,节日使生活五彩斑斓。旧时,太原地区月月有节日,而最隆重、最热闹,风情最浓厚的要数过年了。

旧历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间称过年,为区别于公历元旦,后来又称过大年。旧日,腊八节过后,太原人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过去太原有一段谣谚:“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贴扎,指各种对联、年画、窗花、门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将室外打扫一遍,即开始整点新衣帽,包饺子,准备迎神的香、灯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岁钱,以取吉利。按照传统习惯,太阳出来之前就要吃罢早餐。早饭之后,出门拜年,亲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点头,互道吉祥话语,无非“恭贺新禧”、“恭禧发财”、“一年如意”之类。

商户人家在过年期间对财神的祭祀最为虔诚。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为祭祀财神之日。民国以后仅在过年时于钱垛、钱柜或专设神位神龛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鸡、鸭、猪、羊。祭罢财神,方赴有买卖往来的各商户家中拜年。

旧日过年,时间拖得很长,一直持续到二十五日天仓节之后。初五日俗称破五,民间俗言“破五不出门”,初六利出行,到初六商家举行开市,居民方始探亲。初七俗称人日,俗言是日天晴气朗则利人口繁衍。初八黄昏后祭星神,于院内点灯七盏,象征北斗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顺遂吉利。初十俗称“十不动日”,相传是日老鼠娶亲。十三到十六为元宵佳节,几日之内,夜间灯火辉煌,社火秧歌,热闹非常,俗称“灯节”。二十俗称“小添仓”,二十五为“老添仓”,东西米市设立仓官神位,众往致祭,燃放火花。过了天仓节,新春期间的热闹方告结束。

郊县农家过年较之都市别有风情。晋阳一带,除夕要垒旺火、捆旺草,门上插柏叶。旺火用炭块垒成塔状,子夜钟声响过,点燃旺火,通村照亮,象征日子过得“旺火”。年初一,有吃煮南瓜的风俗。谓“吃翻身瓜”。在年终时,用小米煮熟,盛在碗内,用以祭祀祖先,俗称“隔年捞饭”。初五洒扫庭院,清理垃圾,俗称“扫穷上”。

在古交山区,春节期间的活动最为丰富。于除夕夜张挂祖先神幛,族内各户均要送供品一份,当年内生男孩之家要供鸡一只,生女孩之家要供酒一壶。初三上午,全族相聚共祭祖先,晚辈给长辈叩头,俗称“盘辈数”,然后欢聚一堂,食用供品。下午,送神幛于村口,面向祖茔,焚香叩头,鸣放爆竹,俗谓“送神’”。“隔年捞饭”之俗与晋阳多有不同,年终日用小米半碗煮熟,捞在碗内,上摆核桃一枚,供于皂君神位,一直到过了二月初二,方倒出晒干,搅在粪内,俗言可以虫灾。正月初五为“送穷日”。于初四下午清扫室内庭院,五日拂晓将脏士送到村外,烧香三柱,鸣放爆竹,表示送走穷气。这一日的饭食为蒸莜面或蒸馒头,俗谓“馏穷气”。正月初十清晨,在院内供献莜麦面制成的谷穗状食品,焚香敬纸,燃放爆竹,祷告天地,祈求五谷丰登。一些地方则须先称好五谷各一份,以纸包好,同时供于院内。供后复称,如某种粮食份量增加,俗谓是年收成。这一风俗事象,俗称“接籽头”或“抢籽头”。到正月十五,除进行灯节活动外,还有送瘟神的习俗。各村在五道庙或十字路供瘟神牌位,垒塔塔火,供以油面和馒头。活动开始,敲锣打鼓,抬一筐箩逐户收集一把五谷粮食,从衣服上撕一条布或棉絮和按每户人数剪的纸人,置于瘟神牌位前。下午,将牌位及收集的物品送到村外,烧香放鞭炮,以火燃烧,意谓送走瘟神,人畜平安,百病不生。正月二十五添仓节时,俗用谷面或软米面捏成仓官爷、谷囤、粮仓及各种家畜家禽形状的灯若干盏,内包煮熟的红枣豆子,灯芯用细谷梗裹棉花制成。入夜,灯内注油,将粮仓灯放在存粮处,牛灯放在牛圈窗台,鸡灯放在炕头,狗灯放在门上边,猫灯放在墙角等,一一点燃。仓官爷灯高五寸许,头戴红缨帽,左手执簸箕,右手拿斗,骑着马,马身上驮若干口袋。将仓官爷灯放置碗内,飘浮在水瓮内。放时要念:“仓官爷爷饮马来,银钱粮食(或麻子、黑豆)驮着来,麻子炸了油,黑豆喂了牛。”以此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清徐县一带的习俗,于年节之前准备祭品“枣山”(用面加枣蒸熟)。灶神之前供糯米粉制作的供品,长方形,分十二格(有闰月加一格),每格栽枣一枚,俗曰“谷根”。另一种供品用小米饭一盆,上加一枚柿饼和枣,俗称“隔年捞饭”。温饱之家还供以全牲之羊、猪头以及水果、核桃、柿饼、油面(用起面炸成)、黏之类。元日迎神与他处不同。按时宪书所载明的喜神方位,用柏叶、石炭捡到长竿上,矗立于屋上,同时用红纸贴于新帚放到屋上。供神的屋前用红纸条加十字于石炭上,两块石炭之间夹以百束香,点燃,俗称“嫩香”,表示敬迎一切吉神。元宵节的文艺活动从正月十四日开始,各村踩高跷、跑旱船、推花车、舞龙灯、垒塔塔火、打秋千、游九曲,一些大村集镇还有背棍、铁棍、桌棍、抬阁,扮演各种戏曲人物故事上街表演,制作精巧,装饰华美,舞技优美动人。

不仅都市乡村,各庙宇在过年时亦热闹非凡。晋祠各庙于五更大门洞开,张灯结彩、烧积薪、迎神,设饼饵枣梨祭祀。

旧日过年,太原一地尚有许多风俗故事,表现出那时人们的忙乱、繁琐、迷信心态。

大同春节生旺火

大同地区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它与当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发生各种联系。因此,煤的作用远在古代就已渗透到风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

每逢春节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里面放柴,上面写个大红字条“旺气冲天”。等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大人孩子们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孩子们也可以走街串巷观察评论火堆大小,谁家的火堆大,着的旺,谁家的旺气也大。正如清朝《大同县志》所述:“元旦,家家凿炭伐薪垒垒高起,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旺火,即省城达达火也。”

如今,生旺火之风俗习惯,在大同又有发展。不但在过年时生,就连平日办婚丧大事或者重大节日时都生,有的是在冬季为了取暖;有的是在夏季以图吉利。若论旺火规模之宏大,造型之讲究,当以怀仁旺火为最。它有四大特点:一、选煤精良。在元宵节前预选优质原煤,用机械或者人工挖掘出来,再精心切割成整齐方块;二、造型美观。必须聘请高明师傅将旺火垒成底小、肚大、顶尖、内空的宝瓶形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燃烧净尽而旺火不塌;三、逐年增高。为了达到一年胜似一年之喻意,要求垒砌旺火时,每年都要比前一年增高一些,具体增高的尺寸大小,则由主人心中的期望而定;四、规模庞大。每年怀仁县城内街道都要垒砌五六十座巨大旺火,其中者用80吨煤垒成,高达三丈,可谓规模庞大。

山西的春节作文【篇5】

大年三十,鞭炮响起,笑脸迎春,祝福开始。

“哈,哈……,过年了,过年了。”听着外面不知“愁”为何物的纯真的童声。“喂,是你吗?哈,新年到了,祝你新年快乐,牛年大吉。”“嗯,谢谢,也祝你新年快乐。”听着电话传递朋友之间最忠诚的祝福的语言。“好,说好了,明天一定要来,咱老朋友聚一聚,把你灌醉了住我家。”“什么?”“哈……”听着分别已久的朋友打算借过年之喜气来疯狂地玩乐,我的心里充满了幸福和满足。

一家人坐在一起,不用太多的语言,不用太多的礼节,仅用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就把爱传递。

想着大年三十前的几天,家家都忙的不可开交,购物,洗衣,扫房……为的就是送走过去迎接新的开始。虽然疲惫但却压不住心中的欢喜,那一张张有些沧桑的脸上此时却洋溢着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落叶归根,大雁南飞,游子终要回家。因为家永远都是人们心中的牵挂。

常年在外居住的父母带着我们回到了久别的故乡。奶奶爷爷都已白发苍苍却相互扶持着在门口张望。儿女们的回来让老人的脸上多了些许快乐,少了一丝落寞;多了幸福的深情,少了一丝悲哀;多了过年的动力,少了一丝无奈。

一大家子的人相互祝福,聊着年前的种种生活。“兵分五路”,情况各不相同。

妈妈拥着奶奶坐在床边,你一句我一句的关心着奶奶的健康,诉说着一年的喜事。奶奶用慈祥的眼神,温暖的双手将爱传递。

爸爸拉着爷爷坐在酒桌前,边喝边聊。聊一聊今年的收获,说一说今后的打算,讲一讲家乡的新鲜事,爱在酒桌间传递。

而我们这些近20岁的女娃们,拉着手,看着电视,说说各自的衣服,讲讲各自的学习、生活,讨论着看过的电视节目。姐妹情就在无形中传递。

大弟弟们摆一桌属于他们自己的酒席。呵,那个喝劲,那个叫喊劲,让人听着可真够疯狂的,但却没有人阻止,因为那是他们结交更深情谊的方式。一年中就疯狂一次吧。

游戏是孩子们的最爱。几个小孩围在一起。你打一回,我玩一次。时不时还不忘自吹一番,那些调皮捣蛋的话却成了欢跃气氛的调味剂。

我静下心来,看着这一幕幕,心理充满了幸福。亲情是不会因为距离而被时间冲淡的。因为血缘关系将亲情紧紧拉住,不管在哪里,回到家就永远是父母们的孩子。

发手机短信成为传递祝福的重要工具。你传一个,我发一个。将祝福传到各地,让春节多了一份精彩,朋友将祝福给你,你将祝福送给他人,他人将祝福送给朋友……那不会因为距离而被中断。一个短信一角钱,一角钱就将无形的祝福传递,将爱光大。

我的春节简单无奇,虽不轰轰烈烈但依然震撼心扉。因为我在春节中懂得爱不会因为距离而被时间冲淡,亲情不会因为距离而变得遥远,友情不会因为距离而变得陌生。我懂得了什么才叫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