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作文网

关于核舟记作文

发表时间:2023-02-17

[荐]关于核舟记作文10篇。

每朵花都没有一样的时候,人也是一样。体会心得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心得体会是每一个学生必须经历的写作训练,心得体会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怎么才能写出更好的心得体会呢?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荐]关于核舟记作文10篇,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关于核舟记作文【篇1】

一、导入新课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这一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的《核舟记》开开眼界。(板书文题)

二、作者及原作简介

1.补充:其父魏大中曾任吏部都给事中(大致相当今中央部的办公厅主任),因上疏弹劾当时掌握朝政的阉党头子魏忠贤,被捕下狱遭暗害。魏学洢扶枢还乡,悲愤而死。他一生没有做过官。

2.课文系节选,但只删去一小段。被删节的是:(上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鬼犹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糜(通“眉”)了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遵,乃今亲睹之。由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下接课文本句)

[说明]只述此段大意,但要强调作者的“详瞩”(细致观察)精神,非此则不能成此奇文。

三、朗读全文

1.正音并标段号。

2.带领学生从第2至5段中划出以下话语以显示作者的说明顺序:

舟首尾长——中轩敞者——一船头———舟尾——船背

3.教师范读全文。

4.学生齐读全文。

强调要用一字一顿的方式,切实掌握字的读音和意义,不要求读出语气。

〔说明]这种读法适用于生僻字多而虚词较少的说明文。在大体熟悉其字句后,再划分节奏为好。

四、讲解第一段。

1.指名一位学生试读全段,仍用一字一顿读法;教师再领读一遍,读出节奏。

2.讲词语:

①“为”,是一个用得相当广泛的动词,可以说“为学”“为文”。这里指雕刻。

②“罔不”,是常用语汇。问学生“罔”可用哪个字来替换(“无”)。这是作者有意使用古语。

③“因势”“象形”可以读断,即“因其势而象物之形”。“象”是动词,摹拟的意思。

3.概括本段内容(用讨论方式)。

①赞扬雕刻家王叔远的高超技艺(板书加圈字,下同);

结合课文:径寸之木,极言原材料之小/宫室。…??木石,极言雕刻范围之广;“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极言技艺之精。)

②交代赠核舟事。

(可以问学生“盖大苏泛赤壁云’可否省去不写,并读一遍以示省去后上下文仍然连贯。只是于文义影响甚大,使下文即第2至4段内容失去依托。)

由上述内容引申出本段有提示全文的作用。

五、简介苏武游赤壁一事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武被诬以诗誹謗朝廷,下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到使,实际是流放;但他以读书和游览自娱,表现了旷达的胸襟。元丰五年他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矾游玩:一次是农历7月16日,一次是农历10月15日。并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下文说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正是苏武在这两次游览中未后见到的景象,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雕刻品“核舟”就是用文坛上的这个掌故作题材的。

六、布置作业:

预习课文第二至四段。

关于核舟记作文【篇2】

那是一个极其小也极其精妙的艺术品;它在这个什么都犹如巨人的世界里显得如此渺小,可细看下去,却能发现这个小小的东西中存在着大智慧:他就是魏学洢笔下的那个微雕——核舟。

这个核舟“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却“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这实在是一串令人赞叹的数字。试想一下,只有指甲盖大的核桃竟能刻出如此神品,实在是不可思议。

这一个“曾不盈寸”的核桃,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典故——“大苏泛赤壁”。其中,大苏是指苏东坡,他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代表作有《赤壁赋》《石钟山记》等,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谥“文忠”。他曾写过一句“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那个朝代的艺术品,至少是这个核舟,与现代的艺术品不太一样。现在是个“巨型时代”,什么都喜欢比较大的,大的雕塑,大的油画,大的楼房……,却不知在渺小的事物中,也隐藏着许多智慧与真理。

我的家里也有一件艺术品,但不是雕刻作品,而是一幅叫做“母子情深”的十字绣。绣品上有两个人鱼,人鱼母亲坐在礁石上,怀里抱着一个熟睡的小人鱼。母亲用她美丽温柔的眼睛轻轻望着小人鱼,用纤细的手抚摸着小人鱼;而小人鱼在母亲的臂弯中静静地睡着,金色的阳光洒在她脸上,她脸上有天使般纯净善良的笑容,仿佛来自上帝的馈赠。这幅绣画虽然不大,也就一米高,半米宽,但是那种宁静祥和的气息,却与古往今来的每件艺术品一样,深深地烙在我心上。

这些完美的艺术品,在人们心中,永远是一个美的记忆,美的呼唤。

关于核舟记作文【篇3】

两年前,妈妈从北京出差回来时买了一个小饰品送给我——象牙笑面佛。从第一眼见到他,我就被他雕刻精细的外表深深的吸引住了。象牙质地的佛面约有红枣那么大,长约2.8厘米,最宽处约有2.5厘米,其高1.3厘米,小巧玲珑。

弥勒佛大大的脑门上有两道岁月的痕迹,而那普度众生的深刻哲理就蕴含其中。他眉毛与鼻梁连成了凸起的丁字形,宽阔而棱角分明。鼻梁两边的眼睛笑成了月牙型,上面可清楚的分辨出上眼皮和下眼皮,甚至可以看到眼睑的睫毛,和他眼睛两边笑出的细纹!弥勒的眼睛是微微凸起的,但没有眉毛高,符合我们的人体结构。弥勒的鼻子又大又圆,并且雕上了鼻孔,就连鼻下的仁忠也没落下。他的嘴笑得大大的,牙齿可历历数也。舌略微凸,嘴唇也刻得恰到好处。其两腮微鼓,圆润逼真,上面还有两个小酒窝。他的下颌饱满圆滑,脑袋两边的耳朵雕刻精细,耳廓,耳蜗,耳垂与寺中的大弥勒无异,甚至可爱。

整个弥勒佛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层次分明。且手感圆润光滑。令我惊叹的是,如此精细光滑的佛像未经过任何机器的加工,完全纯手工制作。真是让人叹为观止啊!

关于核舟记作文【篇4】

一、复习导入

二、诵读第二段

此段和以下两段的基本教学程式是:

①学生用一字一顿方式齐读一遍,教师按节奏领读一遍;

②解释词语,概括段意。

③练习背诵,并在试背过程中作诵读指导

④以提问方式外导学生弄清雕刻家的艺术构思。

(以下只写解释、指导和提问的内容,不写过程。).

1.解释和指导:

①首句读法:“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②按这样的顺序记诵:舟首尾——舱。舱上篛篷——旁开小富。

窗启——雕栏。窗闭——见字。

2.提问:

①“山高月小”等四句为什么脍炙人口?

(这正是在船上所见到的景象,一写水上,一写江边;一写秋景,一写冬景,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

②雕刻者刻此16字,有什么意图?

(借文坛掌故暗示舟在赤壁附近的江上。)

三、诵读第三段。

1.解释和指导:

①读法:“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珠/可历历数也”。

②注意层次:首句写三人的相对位置;第2至5句写苏、黄;

第6至7句写佛印(“总一分”式写法)。

2、提问:

①雕刻家是用怎样的方式让人识别这三个人物的?

(“峨冠多髯”是苏武的外形特征;佛印是和尚,一望而知;余下一人可谁知是苏轼的好友黄庭坚。)

②为什么雕刻家选用了“共阅手卷”这个细节?

(联系泛舟的背景来看这个细节,是足以表现人物的闲适生活和旷达胸襟,这正是雕刻品的主题。〕

四、诵读第四段

1.解释和指导:

①“横卧”:横放。楫横卧,以示不用。

③读法:“其人/视端/容寂”。“端”,正。

④也是“总一分”式写法:前两句总写,以楫定位,故先出楫。后两句分写,先出居右者,后出居左者。zB258.COM

2.讨论:舟子只能算陪衬人物,为什么把他们的表情动作刻得如此细致?

(雕刻品是静止的,但“泛舟”的主题却要求给人以动的感觉。从揖“横卧”和两个舟子的自在神态可以看出,这时候的船正为《后赤赋》上说的是“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体焉”,这就有了动的感觉了。再加上居揖右那个舟子的“啸呼状”,还可以想像出此时江上有风,风助船行,“泛舟”的意味更浓。)

五、连贯诵读

第2至4段(过程略)

六、布置作业:

背诵第2至4段。

关于核舟记作文【篇5】

核舟记改写明朝有个有特殊技艺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细小圆形木块,雕刻出宫殿、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人物,甚至于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制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

船从头到尾大约八分多长,高约两分上下。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小窗,左边右边各有四扇,共计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是苏东坡,佛印位于右边,黄庭坚位于左边。苏东坡、黄庭坚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东坡右手拿着画幅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画幅的末端左端,右手指着画幅,好像在说什么似的。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着,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即东坡的左膝、鲁直的右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也就是说,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的轮廓。佛印和尚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两个人不相关联。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粒粒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旁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的人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叫的样子。位于左边的撑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抚摩着火炉,炉上有一把水壶,那个人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那只船的船底稍平,就在上面刻上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得像蚊子脚,笔画清清楚楚,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方篆刻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只核舟上,刻了五个人、刻了八扇窗户;刻了竹篷、船桨、火炉、水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图章的篆字,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造的。嘻,这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关于核舟记作文【篇6】

《核舟记》是魏学洢写的一篇说明文,讲述的是雕刻奇人王叔远的作品核舟作品。其描写淋漓尽致,真使人觉得小小的核舟就在眼前。

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曾游览过赤壁,写过《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我印象最深的是苏轼的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数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首词写出了英雄的气势就像东去的大江,壮阔的名大山川,如此可想到苏轼广阔的胸怀。“谁道人生无再少?问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写出了老年人不要因为年老而感叹时光流逝,应时常秉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核舟记》就是王叔远用桃核生动的描绘了苏轼以及好友黄庭坚、佛印游览赤壁时的情景。

由此我想到了:小小的桃核也能将一次游历展现得那么细致?我简直无法相信。在日常生活中,我也见过一些用桃核雕刻的工艺品,但样子都不是特别逼真,而且雕刻的难度特别也不大。这让我看见了当今社会中微雕艺术家的少之又少,这可能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致使民间艺术家减少和民间艺术失传,这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我认为艺术品对我们现在的生活非常重要,它们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使我们有较高的审美眼光,所以我们对此应该珍惜。现在的艺术只留于表面现象;一些流行歌曲失去了中国的传统风味,歌词也毫无含义;一些建筑只效仿西方,而没有了中国的特色。在此,我希望有更多的人继承并发扬民间艺术,比如说雕刻、剪纸、民间乐曲……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起来。

王叔远雕刻的核舟是精品中的精品,文中这样写道“细若蚊足,钩画了了”“计其长曾不盈寸”!这使许许多多的人感到诧异。这核舟不仅是中国艺术的财富,更是世界艺术的财富,是人类的财富。

关于核舟记作文【篇7】

一、复习导入

二、学生自读第五段

1.齐读一遍后,先解释“题名”加“篆章”是我国书、画、雕刻作品的惯例,有防假冒的作用;然后就内容提出一些小问题(如有哪些字,什么颜色,清晰度如何)让学生作答,以加深印象。

2.读《前赤壁赋》开头:“王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再让学生对照“题名”,看看有何异同。

(雕刻家刻此作品也是在“壬戌”之秋,这也许是一种巧合,但无论如何也可从中看出雕刻家对苏轼当年的遭遇是感慨很深的——由此自然过渡到下一步。)

三、小结雕刻家的艺术构思

学生讨论后,归纳要点如下:

1.原材料桃核“修长”,宜刻成舟形。关键是“泛舟”的主题要求将游览的全过程集中到“核舟”上。

2.苏轼是主要游览者,但必有同游者,由此而想到苏轼在黄州时过从较密的黄庭坚和佛印;再将苏轼当时的闲适和旷达心情集中到与黄“共阅一手卷”上来,使主题思想变得极其鲜明。

3.借苏轼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点出游览地点和舟四围的景色,使“核舟”的艺术空间显得极其广阔。

4.通过“一楫横卧”点明船在随水飘流,静中有动。

5.舟子“啸呼”,使人感到江上有清风徐来;佛印“矫首昂视”,使人感到四周景色在不断变化,也是静中有动。

四、学生自读第六段

让学生合上书本,想想:假定自己看过这样一件艺术品,最后还想说些什么。

〔说明〕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讨论题,鼓励学生自由发言,不拘一格,如能涉及被删节的原文内容,应予表扬。

讨论后可归纳如下:①统计数字承第2至5段,极言细节之多;②‘借不盈寸”承第1段“径寸之木”,又承第2段“八分有奇”,极言原材料之小;③自然导出赞语“技亦灵怪矣哉”,点明全文中心。

五、小结写法

——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

讨论后归纳成三点:

(1)正面是艺术品的主体,反面是附文,所以先写正面后写背面;

(2)舟长是整体,前、后、中是部分,所以先写整体后写部分;

(3)中间带有背景性质,船头是主题所在,船尾是陪衬,所以先写背景,次写主题,最后写陪衬。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与课堂同行》。

2、预习下一课。

关于核舟记作文【篇8】

文言文《核舟记》改写——吊果记

今有奇巧人曰翟祥银,乃我友之父也。能以整个之吊果,为花、为草、为人,以至鸟兽。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吊果一,盖龙凤呈祥云。

吊果高可二十又五,宽可一公分。中圆高者为柱,金龙玉凤,左右各一。细观之,则可见柱前后,各刻七字,共十四——前刻“龙凤呈祥照光辉”,后刻“万事如意喜开颜”。

柱左右各一神兽,龙左,凤右,乃取男左女右之意。龙,矫首昂视,其尾盘柱底,四爪,锐利无比,直插柱中;凤之神情与龙不属,尾之毛,传神至极。人之技艺,尽表于此。

其物背稍移,则题名其上,文曰“世纪之始,翟家祥银甫刻”,勾画了了,其色墨。

通计一柱,(不通顺)为龙、为凤、为柱各一,对联并题名,为字共二十又四。技之长者,妙不可言也!

关于核舟记作文【篇9】

核舟记改写作文(一)

明朝有个有特殊技艺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细小圆形木块,雕刻出宫殿、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人物,甚至于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制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

船从头到尾大约八分多长,高约两分上下。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小窗,左边右边各有四扇,共计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是苏东坡,佛印位于右边,黄庭坚位于左边。苏东坡、黄庭坚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东坡右手拿着画幅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画幅的末端左端,右手指着画幅,好像在说什么似的。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着,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即东坡的左膝、鲁直的右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也就是说,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的轮廓。佛印和尚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两个人不相关联。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粒粒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旁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的人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叫的样子。位于左边的撑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抚摩着火炉,炉上有一把水壶,那个人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那只船的船底稍平,就在上面刻上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得像蚊子脚,笔画清清楚楚,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方篆刻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只核舟上,刻了五个人、刻了八扇窗户;刻了竹篷、船桨、火炉、水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图章的篆字,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造的。嘻,这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核舟记改写作文(二)

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在一寸长的木头上,雕刻房屋、器具、人物,甚至鸟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按照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态。他曾经把桃核刻成一艘小船赠送给我,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场景。

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颗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并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遮盖着它。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苏东坡、黄庭坚一起看一幅画卷。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卷的右端,用左手抚摸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左端,右手指着书画卷,好像在说什么话。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转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书画卷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类似。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夫。在右边的人扎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脚趾,好像在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夫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那只船的背面比较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八扇窗户;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书画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了一个又长又窄的桃核刻成的。噫,技艺也真是神奇啊!

核舟记改写作文(三)

万里无云,天朗气清,我和其余四人在湖上泛舟,感受着大自然的生机,让大自然洗濯我们的心灵。

我坐在船尾的左侧,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抚着茶炉,茶炉上放着水壶,水正烧着,我怡然自得地摇着蒲葵扇,微微的清风迎面扑来,像进了世外桃源似的,那样地悠扬自在、无拘无束。我平静地正视着茶炉,听着那烧开的茶水的呼噜声,湖边的树木被风吹得飒飒作响,犹如一支优美的乐章;坐在我右侧的那个人,正仰视天空,右手攀着右指,右手倚着一条横木,摆着一副悠闲自在的模样,你看,那蔚蓝的天空与清澈的湖水相接在一起。他指着远方说道;流水在我们身旁缓缓流过,舟子随波向前漂福而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那戴着高高的帽子,两腮长满胡须的是东坡兄,佛印坐在右边,鲁直兄坐在左边,东坡兄和鲁直兄正一起读着一幅书画卷子,原来这是东坡写的一首诗,东坡右手拿着书画卷子的开端,左手轻抚着鲁直兄的后背说:看这一首诗,是我刚才诗兴大发所写的,您认为怎样?卤直兄,请指教指教!鲁直兄左手拿着书画卷子的末尾,右手指着卷,感叹地说道:啊!果然是气势磅礴,下笔如神呀,好!真是好诗!这时东坡露出了右膝,鲁直露出了左膝,互相靠着,从衣褶上可以看出那相并的两膝;而佛印就坐在东坡的右边,他极像弥勒佛,袒胸露乳,抬头仰视,神情与东坡、鲁直不相类似,横放着右膝,屈着右臂支撑着船,竖起了作膝,坐臂挂着佛珠倚着左膝,而且佛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嘴唇微微颤动,像念经似的,有一种佛家憎人的气质。

就这样,我们在悠闲的环境中轻松地游湖。

在赤壁上泛舟,在船首坐着,与鲁直一起欣赏一幅手卷,左手亲切地搭在鲁直的背上,右手拿着手卷的首段;鲁直左手那着手卷末端,一边用右手指着手卷,一边向我说话。而坐在我右边的佛印大师很像弥勒佛祖,袒开胸襟,昂首挺胸,神情与我俩不同。他横放着左腿,而右推则竖了起来,左手扶着船,右手挂着一串念珠。

关于核舟记作文【篇10】

阅读提示

本文是一篇介绍我国古代精湛微雕技艺的文言文。可以看出,在小小的桃核上能雕刻出如此纷繁的景致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其技艺确实是到了奇巧灵怪的地步。作者在介绍时也显得井然有序,丝毫不乱,且寥寥几字就将人物的表情描写得活灵活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说明和描写技巧。

阅读本文的最大收获:一是对我国古代微雕技艺的折服;二是可以学习作者高超的说明和描写技巧,这也是学习本文最需要突破的地方。

阅读本文,可以从观察的角度人手,紧紧抓住文中一系列显示观察顺序的方位词,如。舟首尾船头船尾其船背。然后顺藤摸瓜,理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先整体后局部。如第二自然段,先说核舟的长、高,再说中部;第三自然段,先说船头坐三人,再逐个说明;第四自然段,先介绍揖左右舟子各一人,再挨个介绍。这样总体上以方位变化为写作顺序,每个部位又以整体到局部为写作顺序,使得全文的说明纲举目张,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写作设计

模仿课文《核舟记》的说明、描写方法,就你身边的某一种工艺品(如木雕、根雕、竹编品等),仔细观察后以赏xxx为题,写一篇说明文,字数600字左右。

阅读课文《核舟记》,以课文中佛印的形象为原型,以佛印素描为题,发挥想象,描绘出佛印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态度,不能写成译文,字数500字左右。

以舟子剪影为题,以课文中两舟子的描写为基础,发挥想象,丰富他们的动作表情,表现出舟子的生活情趣,字数300字以上。

写作提示

首先应熟读课文,理解和掌握课文中说明、描写手法各是怎样运用的,做到心中有数。然后选中一件工艺品,按课文的观察顺序(以方位变化为顺序,在具体部分先整体后局部)去观察、写作;对需要描写的地方细心观察、细细体会人物或动物的神态,并简洁准确地加以描述。总体结构可采用总一分一总式,首尾段都可表示对工艺品的赞美之情。

要写此文,首先须研读文中有关佛印的文字,想象佛印当时的神情并体会其想法,然后分析出佛印的性格,以便更准确地把握好佛印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让自己进人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想想佛印为什么要担胸露乳,他卧右膝左臂挂念珠倚之是在干什么。此外,还需要增加一些细节或对话,体现出佛印达观、随遇而安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