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作文网

七律·长征 [现代] 毛泽东

发表时间:2022-01-02

【www.zb258.com - 长征精神】

经典诗词在写作的时候多少会用到,执笔作文网收集了许多有关这方面的类容,优秀的作文一定少不了优质的作文素材,希望在你看完《七律·长征 [现代] 毛泽东》这篇文章后能提升自己的写作灵感!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作品赏析“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该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该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但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是写山,却将其戏称为“泥丸”这也是写红军万里远征,勇敢无畏的革命精神,也是毛主席常用的豪气拟物的手法。前两句是全诗的总纲,由三、四句开始是分述,也是对前两句的具体描写。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五岭山脉弯弯曲曲,高高矮矮,绵延千里,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腾跃着的细小的波浪。高大的乌蒙山脉也不过是往后滚动的小泥球。这是多么新颖的比喻!把起伏绵延的五岭山脉这样的庞然大物也为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把那样高大的乌蒙山脉比作在脚下滚动的小泥球。想象奇特,夸张已极。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金沙浪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国军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激动;“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驰有致。“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筹。“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zb258.com其他人还在看

七律·答友人 [现代] 毛泽东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作品赏析【注释】:

九嶷山:《史记·五帝本纪》,“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即九嶷山)。”

帝子:指娥皇与女英。传说中,她们是尧的女儿,舜的妻子。舜南巡死于九嶷山,她们俩追到湘江畔,“以涕洒竹,竹尽斑”,自沉湘江,死而为神。楚辞《九歌·湘夫人》首句为“帝子降兮北渚”。

翠微:指青山。传说中九嶷山有娥皇峰与女英峰。

芙蓉国:指湖南省,五代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有“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长岛:有人讲就是长沙的橘子洲。

我欲因之梦寥廓: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题解】

这首诗据说是写给毛泽东的同学,青年时代办《新民学会》时的老友周世钊的,兼寄李达、乐天宇。他在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致周世钊的信里写道,““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朝云薜荔村”。“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同志,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岂不妙哉?”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现代] 毛泽东


一从大地起风雷,

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

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

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

只缘妖雾又重来。作品赏析【注释】:

愚氓:蠢人。

鬼蜮(yu4):蜮是古代相传的一种含沙射人的怪物。《诗经·小雅·何人斯》有“为鬼为蜮,则不可得”,后来称暗中伤人的东西为鬼蜮。

【题解】:

白骨精的故事,见《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这里讲的是绍剧(绍兴大板)改动过的情节,孙悟空在被逐后扮作白骨精的母亲,诱使白骨精得意洋洋地在唐僧面前自己揭露自己三变三骗的经过,从而使唐僧幡然醒悟。

【作法】:

律诗对联中最受人欣赏的叫流水对,说得是上联和下联无法分割,如流水般天然浑成。一般的对联,上联和下联是平行关系,说得是不同的事。但流水对的上联和下联之间往往以因果关系过渡,两句一气呵成。流水对使一首诗结构紧凑,如果是用在担当着拓转诗意的重任的颈联,常可

使整首诗意像流动,习习欲飞。“金猴玉宇”这一联就有这样的妙处。

【附】:郭沫若原诗

《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

咒念金箍闻万遍,精逃白骨累三遭。

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

教育及时堪赞赏,猪犹智慧胜愚曹。

七律二首·送瘟神 [现代] 毛泽东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作品赏析【注释】:

余江县:在江西。

华佗:三国时名医。

薜荔(bi4li4):亦称木莲、鬼馒头。桑科,常绿藤本,含乳汁。叶厚革质,椭圆形,下面有凸出的网络。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富果胶,可制食用的凉粉。茎、叶、果供药用,有祛风除湿、通血活络、消肿解毒、补肾、通乳作用。

遗矢:遗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派使者到楚国看廉颇,想召他抗秦。使者诳报道,“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倾之,三遗矢矣。”血吸虫病后期人常水泻。

鬼唱歌:李贺《秋来》,“秋坟鬼唱鲍家诗”。

坐地、巡天、牛郎:毛泽东一九五八年八月二十五日致周世钊的信,“坐地日行八万里,蒋竹如(毛在湖南第一师范时的同学)讲得不对,是有数据的。地球直径约一万二千五百公里,以圆周率三点一四一六乘之,得约四万公里,即八万华里。这是地球的自转(即一天时间)里程。坐火车、轮船、汽车,要付代价,叫做旅行。

坐地球,不付代价(即不买车票),日行八万里,问人这是旅行么,答曰不是,我一动也没有动。真是岂有此理!囿于习俗,迷信未除。完全的日常生活,许多人却以为怪。巡天,即谓我们这个太阳系(地球在内)每日每时都在银河系里穿来穿去。银河一河也,河则无限,‘一千’言其多而已。我们人类只是‘巡’在一条河中,看则可以无数。牛郎晋人,血吸虫病,蛊病,俗名鼓胀病,周秦汉屡见书传。牛郎自然关心他的乡人,要问瘟神情况如何了。大熊星座,俗名牛郎星(是否记错了?),属银河系。”

尽舜尧:《孟子·告天下》,“人皆可以为舜尧”。

红雨:李贺《将进酒》,“桃花乱落如红雨”。

三河:黄河、淮河、洛河,泛指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