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作文网

七言 [唐] 吕岩

发表时间:2022-02-22

【www.zb258.com - 七言诗大全】

经典诗词在写作的时候多少会用到,执笔作文网收集了许多有关这方面的类容,优秀的作文一定少不了优质的作文素材,希望在你看完《七言 [唐] 吕岩》这篇文章后能提升自己的写作灵感!

金丹一粒定长生,须得真铅炼甲庚。火取南方赤凤髓,

水求北海黑龟精。鼎追四季中央合,药遣三元八卦行。

斋戒兴功成九转,定应入口鬼神惊。

功满来来际会难,又闻东去上仙坛。杖头春色一壶酒,

顶上云攒五岳冠。饮酒龟儿人不识,烧山符子鬼难看。

先生去后身须老,乞与贫儒换骨丹。

碧潭深处一真人,貌似桃花体似银。鬓发未斑缘有术,

红颜不老为通神。蓬莱要去如今去,架上黄衣化作云。

任彼桑田变沧海,一丸丹药定千春。

炉养丹砂鬓不斑,假将名利住人间。已逢志士传神药,

又喜同流动笑颜。老子道经分付得,少微星许共相攀。

幸蒙上士甘捞摝,处世输君一个闲。

谁解长生似我哉,炼成真气在三台。尽知白日升天去,

刚逐红尘下世来。黑虎行时倾雨露,赤龙耕处产琼瑰。

只吞一粒金丹药,飞入青霄更不回。

乱云堆里表星都,认得深藏大丈夫。绿酒醉眠闲日月,

白蘋风定钓江湖。长将气度随天道,不把言词问世徒。

山水路遥人不到,茅君消息近知无。

鹤为车驾酒为粮,为恋长生不死乡。地脉尚能缩得短,

人年岂不展教长。星辰往往壶中见,日月时时衲里藏。

若欲时流亲得见,朝朝不离水银行。

灵芝无种亦无根,解饮能餐自返魂。但得烟霞供岁月,

任他乌兔走乾坤。婴儿只恋阳中母,姹女须朝顶上尊。

一得不回千古内,更无冢墓示儿孙。

世上何人会此言,休将名利挂心田。等闲倒尽十分酒,

遇兴高吟一百篇。物外烟霞为伴侣,壶中日月任婵娟。

他时功满归何处,直驾云车入洞天。

玄门帝子坐中央,得算明长感玉皇。枕上山河和雨露,

笛中日月混潇湘。坎男会遇逢金女,离女交腾嫁木郎。

真个夫妻齐守志,立教牵惹在阴阳。

遥指高峰笑一声,红霞紫雾面前生。每于廛市无人识,

长到山中有鹤行。时弄玉蟾驱鬼魅,夜煎金鼎煮琼英。

他时若赴蓬莱洞,知我仙家有姓名。

堪笑时人问我家,杖担云物惹烟霞。眉藏火电非他说,

手种金莲不自夸。三尺焦桐为活计,一壶美酒是生涯。

骑龙远出游三岛,夜久无人玩月华。

九曲江边坐卧看,一条长路入天端。庆云捧拥朝丹阙,

瑞气裴回起白烟。铅汞此时为至药,坎离今日结神丹。

功能济命长无老,只在人心不是难。

玄门玄理又玄玄,不死根元在汞铅。知是一般真个术,

调和六一也同天。玉京山上羊儿闹,金水河中石虎眠。

妙要能生觉本体,勤心到处自如然。

公卿虽贵不曾酬,说著仙乡便去游。为讨石肝逢蜃海,

因寻甜雪过瀛洲。山川醉后壶中放,神鬼闲来匣里收。

据见目前无个识,不如杯酒混凡流。

曾邀相访到仙家,忽上昆仑宴月华。玉女控拢苍獬豸,

山童提挈白虾蟆。时斟海内千年酒,惯摘壶中四序花。

今在人寰人不识,看看挥袖入烟霞。

火种丹田金自生,重重楼阁自分明。三千功行百旬见,

万里蓬莱一日程。羽化自应无鬼录,玉都长是有仙名。

今朝得赴瑶池会,九节幢幡洞里迎。

因看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阳龙言向离宫出,

阴虎还于坎位生。二物会时为道本,五方行尽得丹名。

修真道士如知此,定跨赤龙归玉清。

浮生不实为轻忽,衲服深藏奇异骨。非是尘中不染尘,

焉得物外通无物。共语难兮情兀兀,独自行时轻拂拂。

一点刀圭五彩生,飞丹走入神仙窟。

莫怪爱吟天上诗,盖缘吟得世间稀。惯餐玉帝宫中饭,

曾著蓬莱洞里衣。马踏日轮红露卷,凤衔月角擘云飞。

何时再控青丝辔,又掉金鞭入紫微。

黄芽白雪两飞金,行即高歌醉即吟。日月暗扶君甲子,

乾坤自与我知音。精灵灭迹三清剑,风雨腾空一弄琴。

的当南游归甚处,莫交鹤去上天寻。

云鬓双明骨更轻,自言寻鹤到蓬瀛。日论药草皆知味,

问著神仙自得名。簪冷夜龙穿碧洞,枕寒晨虎卧银城。

来春又拟携筇去,为忆轩辕海上行。

龙精龟眼两相和,丈六男儿不奈何。九盏水中煎赤子,

一轮火内养黄婆。月圆自觉离天网,功满方知出地罗。

半醉好吞龙凤髓,劝君休更认弥陀。

强居此境绝知音,野景虽多不合吟。诗句若喧卿相口,

姓名还动帝王心。道袍薜带应慵挂,隐帽皮冠尚懒簪。

除此更无余个事,一壶村酒一张琴。

华阳山里多芝田,华阳山叟复延年。青松岩畔攀高干,

白云堆里饮飞泉。不寒不热神荡荡,东来西去气绵绵。

三千功满好归去,休与时人说洞天。

天生不散自然心,成败从来古与今。得路应知能出世,

迷途终是任埋沈。身边至药堪攻炼,物外丹砂且细寻。

咫尺洞房仙景在,莫随波浪没光阴。

自隐玄都不记春,几回沧海变成尘。玉京殿里朝元始,

金阙宫中拜老君。闷即驾乘千岁鹤,闲来高卧九重云。

我今学得长生法,未肯轻传与世人。

北帝南辰掌内观,潜通造化暗相传。金槌袖里居元宅,

玉户星宫降上玄。举世尽皆寻此道,谁人空里得玄关。

明明道在堪消息,日月滩头去又还。

日影元中合自然,奔雷走电入中原。长驱赤马居东殿,

大启朱门泛碧泉。怒拔昆吾歌圣化,喜陪孤月贺新年。

方知此是生生物,得在仁人始受传。

六龙齐驾得升乾,须觉潜通造化权。真道每吟秋月澹,

至言长运碧波寒。昼乘白虎游三岛,夜顶金冠立古坛。

一载已成千岁药,谁人将袖染尘寰。

五岳滩头景象新,仁人方达杳冥身。天纲运转三元净,

地脉通来万物生。自晓谷神通此道,谁将理性欲修真。

明明说向中黄路,霹雳声中自得神。

欲陪仙侣得身轻,飞过蓬莱彻上清。朱顶鹤来云外接,

紫鳞鱼向海中迎。姮娥月桂花先吐,王母仙桃子渐成。

下瞰日轮天欲晓,定知人世久长生。

四海皆忙几个闲,时人口内说尘缘。知君有道来山上,

何似无名住世间。十二楼台藏秘诀,五千言内隐玄关。

方知鼎贮神仙药,乞取刀圭一粒看。

割断繁华掉却荣,便从初得是长生。曾于锦水为蝉蜕,

又向蓬莱别姓名。三住住来无否泰,一尘尘在世人情。

不知功满归何处,直跨虬龙上玉京。

当年诗价满皇都,掉臂西归是丈夫。万顷白云独自有,

一枝丹桂阿谁无。闲寻渭曲渔翁引,醉上莲峰道士扶。

他日与君重际会,竹溪茅舍夜相呼。

金锤灼灼舞天阶,独自骑龙去又来。高卧白云观日窟,

闲眠秋月擘天开。离花片片乾坤产,坎蕊翻翻造化栽。

晚醉九岩回首望,北邙山下骨皑皑。

结交常与道情深,日日随他出又沈。若要自通云外鹤,

直须勤炼水中金。丹成只恐乾坤窄,饵了宁忧疾患侵。

未去瑶台犹混世,不妨杯酒喜闲吟。

因携琴剑下烟萝,何幸今朝喜暂过。貌相本来犹自可,

针医偏更效无多。仙经已读三千卷,古法曾持十二科。

些小道功如不信,金阶舍手试看么。

倾侧华阳醉再三,骑龙遇晚下南岩。眉因拍剑留星电,

衣为眠云惹碧岚。金液变来成雨露,玉都归去老松杉。

曾将铁镜照神鬼,霹雳搜寻火满潭。

铁镜烹金火满空,碧潭龙卧夕阳中。麒麟意合乾坤地,

獬豸机关日月东。三尺剑横双水岸,五丁冠顶百神宫。

闲铺羽服居仙窟,自著金莲造化功。

随缘信业任浮沈,似水如云一片心。两卷道经三尺剑,

一条藜杖七弦琴。壶中有药逢人施,腹内新诗遇客吟。

一嚼永添千载寿,一丸丹点一斤金。

琴剑酒棋龙鹤虎,逍遥落托永无忧。闲骑白鹿游三岛,

闷驾青牛看十洲。碧洞远观明月上,青山高隐彩云流。

时人若要还如此,名利浮华即便休。

紫极宫中我自知,亲磨神剑剑还飞。先差玉子开南殿,

后遣青龙入紫微。九鼎黄芽栖瑞凤,一躯仙骨养灵芝。

蓬莱不是凡人处,只怕愚人泄世机。

向身方始出埃尘,造化功夫只在人。早使亢龙抛地网,

岂知白虎出天真。绵绵有路谁留我,默默忘言自合神。

击剑夜深归甚处,披星带月折麒麟。

春尽闲闲过落花,一回舞剑一吁嗟。常忧白日光阴促,

每恨青天道路赊。本志不求名与利,元心只慕水兼霞。

世间万种浮沉事,达理谁能似我家。

日为和解月呼丹,华夏诸侯肉眼看。仁义异如胡越异,

世情难似泰衡难。八仙炼后钟神异,四海磨成照胆寒。

笑指不平千万万,骑龙抚剑九重关。

别来洛汭六东风,醉眼吟情慵不慵。摆撼乾坤金剑吼,

烹煎日月玉炉红。杖摇楚甸三千里,鹤翥秦烟几万重。

为报晋成仙子道,再期春色会稽峰。

发头滴血眼如镮,吐气云生怒世间。争耐不平千古事,

须期一诀荡凶顽。蛟龙斩处翻沧海,暴虎除时拔远山。

为灭世情兼负义,剑光腥染点痕斑。

雨雪霏霏天已暮。金钟满劝抚焦桐。诗吟席上未移刻,

剑舞筵前疾似风。何事行杯当午夜,忽然怒目便腾空。

不知谁是亏忠孝,携个人头入坐中。

未炼还丹且炼心,丹成方觉道元深。每留客有钱酤酒,

谁信君无药点金。洞里风雷归掌握,壶中日月在胸襟。

神仙事业人难会,养性长生自意吟。

铁牛耕地种金钱,刻石时童把贯穿。一粒粟中藏世界,

二升铛内煮山川。白头老子眉垂地,碧眼胡儿手指天。

若向此中玄会得,此玄玄外更无玄。

箕星昴宿下长天,凡景宁教不愕然。龙出水来鳞甲就,

鹤冲天气羽毛全。尘中教化千人眼,世上人知尔雅篇。

自是凡流福命薄,忍教微妙略轻传。

闲来掉臂入天门,拂袂徐徐撮彩云。无语下窥黄谷子,

破颜平揖紫霞君。拟登瑶殿参金母,回访瀛洲看日轮。

恰值嫦娥排宴会,瑶浆新熟味氤氲。

曾随刘阮醉桃源,未省人间欠酒钱。一领布裘权且当,

九天回日却归还。凤茸袄子非为贵,狐白裘裳欲比难。

只此世间无价宝,不凭火里试烧看。

因思往事却成憨,曾读仙经第十三。武氏死时应室女,

陈王没后是童男。两轮日月从他载,九个山河一担担。

尽日无人话消息,一壶春酒且醺酣。

垂袖腾腾傲世尘,葫芦携却数游巡。利名身外终非道,

龙虎门前辨取真。一觉梦魂朝紫府,数年踪迹隐埃尘。

华阴市内才相见,不是寻常卖药人。

万卷仙经三尺琴,刘安闻说是知音。杖头春色一壶酒,

炉内丹砂万点金。闷里醉眠三路口,闲来游钓洞庭心。

相逢相遇人谁识,只恐冲天没处寻。

曾战蚩尤玉座前,六龙高驾振鸣銮。如来车后随金鼓,

黄帝旂傍戴铁冠。醉捋黑须三岛黯,怒抽霜剑十洲寒。

轩辕世代横行后,直隐深岩久觅难。

头角苍浪声似钟,貌如冰雪骨如松。匣中宝剑时频吼,

袖里金锤逞露风。会饮酒时为伴侣,能行诗句便参同。

来年定赴蓬莱会,骑个生狞九色龙。

神仙暮入黄金阙,将相门关白玉京。可是洞中无好景,

为怜天下有众生。心琴际会闲随鹤,匣剑时磨待断鲸。

进退两楹俱未应,凭君与我指前程。

九鼎烹煎一味砂,自然火候放童花。星辰照出青莲颗,

日月能藏白马牙。七返返成生碧雾,九还还就吐红霞。

有人夺得玄珠饵,三岛途中路不赊。

天生一物变三才,交感阴阳结圣胎。龙虎顺行阴鬼去,

龟蛇逆往火龙来。婴儿日吃黄婆髓,姹女时餐白玉杯。

功满自然居物外,人间寒暑任轮回。

星辰聚会入离乡,日月盈亏助药王。三候火烧金鼎宝,

五符水炼玉壶浆。乾坤反覆龙收雾,卯酉相吞虎放光。

入室用机擒捉取,一丸丹点体纯阳。

zb258.com相关文章推荐

从军行七首 [唐]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玉门关:一作雁门关。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①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何等巧妙、何等自然!

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也十分委婉曲折。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了。

〔注〕①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张燕瑾)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总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

不,“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谁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既然强调别情之“旧”,那么,这乐曲是否太乏味呢?不,“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是怨?是叹?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的。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

读者也许会感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到此却汇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此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

(周啸天)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刘学锴)

喜见外弟又言别 [唐]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这是一首写表兄弟因乱离阔别之后,忽然相逢又匆匆别离之诗。初问姓氏,心已惊疑,待知姓名,即忆起旧容,于是化惊为喜。叙谈伤乱感慨之情,寓之意中。全诗采用白描手法,以凝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再现了乱离中人生聚散的典型场面,抒发了真挚的至亲情谊,读来亲切感人。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诗人同表弟(外弟)久别重逢又匆匆话别的情景。在以人生聚散为题材的小诗中,它历来引人注目。“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开门见山,介绍二人相逢的背景。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指出离别已有十年之久。二是说明这是社会动乱中的离别。它使人想起,发生于李益八岁到十六岁时的安史之乱及其后的藩镇混战、外族入侵等战乱。三是说二人分手于幼年,“长大”才会面,这意味着双方的容貌已有极大变化。他们长期音信阻隔,存亡未卜,突然相逢,颇出意外。句中“一”字,表现出这次重逢的戏剧性。颔联“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正面描写重逢。他们的重逢,同司空曙所描写的“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中的情景显然不同。互相记忆犹新才可能“疑梦”,而李益和表弟却已经对面不能相认了。看来,他们是邂逅相遇。诗人抓住“初见”的一瞬间,作了生动的描绘。面对陌生人,诗人客气地询问:“贵姓?”,不由暗自惊讶。对一个似未谋面者的身份和来意感到惊讶。下句“称名”和“忆旧容”的主语,都是作者。经过初步接谈,诗人恍然大悟,面前的“陌生人”原来就是十年前还在一起嬉戏的表弟。诗人一边激动地称呼表弟的名字,一边端祥对方的容貌,努力搜索记忆中关于表弟的印象。想来,他当时还曾说:你比从前……。诗人从生活出发,抓住了典型的细节,从“问”到“称”,从“惊”到“忆”,层次清晰地写出了由初见不识到接谈相认的神情变化,绘声绘色,细腻传神。而至亲重逢的深挚情谊,也自然地从描述中流露出来,不需外加抒情的笔墨,已经为读者所领略了。十年阔别,一朝相遇,该有多少话语要说!颈联“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表现了这倾诉别情的场面。分手以来千头万绪的往事,诗人用“沧海事”一语加以概括。这里化用了沧海桑田的典故,突出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两人热烈地交谈,从白天到日暮才停下话音。叙谈时间长,正表明他们情谊的深长。“暮天钟”并不是单纯作为日暮的标志而出现的。它表明二人叙谈得十分入神,以至顾不上观望天色的变化,也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只有远处传来寺院的钟声,才使他们意识到原来已是黄昏。作者在这一联,避实就虚,择取了叙旧时间很长这个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前六句,从久别,到重逢,到叙旧,写“喜见”,突出了一个“喜”字;七、八句转入“言别”。作者没有使用“离别”的字样,而是想象出一幅表弟登程远去的画图:“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明日”,点出聚散匆匆。“巴陵道”,即通往巴陵郡(今湖南岳阳)的道路,这里提示了表弟即将远行的去向。“秋山又几重”则是通过重山阻隔的场景,把新的别离,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用“秋”形容“山”,于点明时令的同时,又隐蕴着作者伤别的情怀。不是从宋玉开始,就把秋天同悲伤联系在一起了么?“几重”而冠以“又”字,同首句的“十年离乱”相呼应,使后会难期的惆怅心情,溢于言表。这首诗不以奇特警俗取胜,而以朴素自然见长。诗中的情景和细节,似曾人人经历过的,这就使人们读起来,感觉十分亲切。诗用凝炼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生动的细节,典型的场景,层次分明地再现了社会动乱中人生聚散的独特一幕,委婉蕴藉地抒发了真挚的至亲情谊和深重的动乱之感。(范之麟)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唐] 杜甫


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不是爱花即肯死,只恐花尽老相催。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注释】:

[1]原注:斛斯融,吾酒徒。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上元元年(760)杜甫卜居成都西郭草堂,在饱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的处所,诗人为此感到欣慰。春暖花开的时节,他独自沿江畔散步,情随景生,一连成诗七首。此为组诗之六。

首句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次句“千朵万朵”,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压枝低”,描绘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景色宛如历历在目。“压”、“低”二字用得十分准确、生动。第三句写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妍。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但他也许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时时”,则不是偶尔一见,有这二字,就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正在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这就是末句的意境。“娇”字写出莺声轻软的特点。“自在”不仅是娇莺姿态的客观写照,也传出它给人心理上的愉快轻松的感觉。诗在莺歌“恰恰”声中结束,饶有余韵。读这首绝句,仿佛自己也走在千年前成都郊外那条通往“黄四娘家”的路上,和诗人一同享受那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

此诗写的是赏景,这类题材,盛唐绝句中屡见不鲜。但象此诗这样刻画十分细微,色彩异常秾丽的,则不多见。如“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常建《三日寻李九庄》),“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王昌龄《春宫曲》),这些景都显得“清丽”;而杜甫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景色就秾丽了。这种写法,可谓前无古人。

其次,盛唐人很讲究诗句声调的和谐。他们的绝句往往能被诸管弦,因而很讲协律。杜甫的绝句不为歌唱而作,纯属诵诗,因而常常出现拗句。如此诗“千朵万朵压枝低”句,按律第二字当平而用仄。但这种“拗”决不是对音律的任意破坏,“千朵万朵”的复叠,便具有一种口语美。而“千朵”的“朵”与上句相同位置的“四”字,虽同属仄声,但彼此有上、去声之别,声调上仍具有变化。诗人也并非不重视诗歌的音乐美。这表现在三、四两句双声词、象声词与叠字的运用。“留连”、“自在”均为双声词,如贯珠相联,音调宛啭。“恰恰”为象声词,形容娇莺的叫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形象。“时时”、“恰恰”为叠字,既使上下两句形成对仗,使语意更强,更生动,更能表达诗人迷恋在花、蝶之中,忽又被莺声唤醒的刹那间的快意。这两句除却“舞”、“莺”二字,均为舌齿音,这一连串舌齿音的运用造成一种喁喁自语的语感,维妙维肖地状出看花人为美景陶醉、惊喜不已的感受。声音的效用极有助于心情的表达。

在句法上,盛唐诗句多天然浑成,杜甫则与之异趣。比如“对结”(后联骈偶)乃初唐绝句格调,盛唐绝句已少见,因为这种结尾很难做到神完气足。杜甫却因难见巧,如此诗后联既对仗工稳,又饶有余韵,使人感到用得恰到好处:在赏心悦目之际,听到莺歌“恰恰”,不是更使人陶然神往么?此外,这两句按习惯文法应作:戏蝶留连时时舞,娇莺自在恰恰啼。把“留连”、“自在”提到句首,既是出于音韵上的需要,同时又在语意上强调了它们,使含义更易为人体味出来,句法也显得新颖多变。

(周啸天)

----------------------

鹤曰:诗云“东望少城花满烟”,当是在浣花溪作。旧编在宝应元年,朱本编在上元二年。

江上被花脑不彻①,无处告诉只颠狂②。走觅南邻爱酒伴,(【原注】斛斯融,吾酒徒。)经旬出饮独空床。

(首章乃寻花独步之由。《杜臆》:颠狂二字,乃七绝之纲。不逢酒伴,故独步花前耳。)。

①彻,尽也。②《晋阳秋》:谢尚收涕告诉。

其二

稠花乱蕊裹江滨①,行步欹危实怕春②。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③。

(【远注】此初至江边而作。行步欹危,老年之状。诗酒堪使,不须虑死也。前二自悲,后二自慰。《杜臆》:前云花脑,此云怕春,皆用反语。诗酒曰驱使。白头曰料理,出语皆奇。)

①《淮南子》:“包裹于天地之间。”此裹字所本。赵曰:裹江滨,两岸俱有花也。司空图诗“千英万萼裹枝红”,即此意。王粲诗:“率彼江滨。”②【钱笺】白乐天诗“方愁须恶春”,即怕春之意。③《世说》:韩康伯母闻二吴哭母哀,语子曰:“汝若为选官,当先料理此人。”又:王子猷作桓车骑参军,桓谓王曰:“卿在府久,比当相料理。”

其三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①。报答春光知有处②,应须美酒送生涯③。

(吴论:此过临江数家而作。两三家,家之少。红白花,花之繁。曰多事,亦有恼花意。酒送余生,不孤春色,便是报答处。)

①多事,就花开言。远注谓种花者多事,非。李白诗:“桃花能红李能白。”②梁元帝诗:“徒望春光新。”③曹植诗:“美酒斗十千。”

其四

东望少城花满烟①,百花高楼更可怜。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

(吴论:此回望城中而作。少城居密,故烟气蒙花。招饮无人,所以望楼兴叹。《杜臆》:变烟花为花满烟,化腐为新。)。

①左思《蜀都赋》:“亚以少城,接乎其西。市廛所舍,贾商之渊。”注:少城,小城也,在城西,市在其中。《元和郡县志》,少城,在成都县西南一里。黄生以百花楼为少城酒楼,希谓在百花潭上,未合。

其五

黄师塔前江水东①,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②?

(吴论:此至黄师塔前而作。春时懒倦,故倚风少憩。师亡无主,则深浅红花,亦任人自赏而已。【朱注】叠用爱的字,言爱深红乎,抑爱浅红乎?有令人应接不暇意。)。

①陆游《老学庵笔记》:余以事至犀浦,过松林甚茂,问驭卒,此何处?答曰:“师塔也。”蜀人呼僧为师,葬所为塔,乃悟少陵“黄师塔前”之句。②庾信诗:“深红莲子艳。”朱超道诗:“兰心带浅红。”

其六

黄四娘家花满蹊,干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①,自在娇莺恰恰啼②。

(吴论:此至黄四娘家而作。师塔、黄家,殁存虽异,但看春光易度,同归零落耳,故复有花尽老催之感。此三章联络意也。)。

①梁元帝诗:“戏蝶时飘粉,风花乍落香。”②古乐府:“泽雉饮啄常自在。”陈后主诗:“娇莺含响偶。”骆宾王诗:“分念娇莺一种啼。”

其七

不是爱花即欲死,只恐花尽老相催。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远注】末章总结,乃惜花之词。爱花欲死,少年之情。花尽老催,暮年之感。繁枝易落,过时者将谢。嫩蕊细开,方来者有待。亦寓蜚老惜少之意。钟惺云:前二语,即恼花怕春意。商量细开,不欲其一往而尽也。远注:每首寻花,章法各能变化。)

-----------仇兆鳌《杜诗详注》-----------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唐]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这是一首和诗,作者是用原唱同题抒发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江南早春天气,和朋友一起游览风景,本是赏心乐事,但诗人却像王粲登楼那样,“虽信美而非吾土”,不如归去。所以这首和诗写得别有情致,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伤感,有满腹牢骚在言外。诗一开头就发感慨,说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言外即谓,如果在家乡,或是当地人,则习见而不怪。在这“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这一开头相当别致,很有个性特点。中间二联即写“惊新”。表面看,这两联写江南新春伊始至仲春二月的物候变化特点,表现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景色;实际上,诗人是从比较故乡中原物候来写异乡江南的新奇的,在江南仲春的新鲜风光里有着诗人怀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句惊新而处处怀乡。“云霞”句是写新春伊始。在古人观念中,春神东帝,方位在东,日出于东,春来自东。但在中原,新春伊始的物候是“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礼记·月令》),风已暖而水犹寒。而江南水乡近海,春风春水都暖,并且多云。所以诗人突出地写江南的新春是与太阳一起从东方的大海升临人间的,像曙光一样映照着满天云霞。“梅柳”句是写初春正月的花木。同是梅花柳树,同属初春正月,在北方是雪里寻梅,遥看柳色,残冬未消;而江南已经梅花缤纷,柳叶翩翩,春意盎然,正如诗人在同年正月作的《大酺》中所形容的:“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所以这句说梅柳渡过江来,江南就完全是花发木荣的春天了。接着,写春鸟。“淑气”谓春天温暖气候。“黄鸟”即黄莺,又名仓庚。仲春二月“仓庚鸣”(《礼记·月令》),南北皆然,但江南的黄莺叫得更欢。西晋诗人陆机说:“蕙草饶淑气,时鸟多好音。”(《悲哉行》)“淑气催黄鸟”,便是化用陆诗,而以一个“催”字,突出了江南二月春鸟更其欢鸣的特点。然后,写水草。“晴光”即谓春光。“绿蘋”是浮萍。在中原,季春三月“萍始生”(《礼记·月令》);在江南,梁代诗人江淹说:“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蘋。”(《咏美人春游》)这句说“晴光转绿蘋”,便是化用江诗,也就暗示出江南二月仲春的物候,恰同中原三月暮春,整整早了一个月。总之,新因旧而见奇,景因情而方惊。惊新由于怀旧,思乡情切,更觉异乡新奇。这两联写眼中所见江南物候,也寓含着心中怀念中原故乡之情,与首联的矛盾心情正相一贯,同时也自然地转到末联。“古调”是尊重陆丞原唱的用语。诗人用“忽闻”以示意外语气,巧妙地表现出陆丞的诗在无意中触到诗人心中思乡之痛,因而感伤流泪。反过来看,正因为诗人本来思乡情切,所以一经触发,便伤心流泪。这个结尾,既点明归思,又点出和意,结构谨严缜密。前人欣赏这首诗,往往偏爱首、尾二联,而略过中间二联。其实,它的构思是完整而有独创的。起结固然别致,但是如果没有中间两联独特的情景描写,整首诗就不会如此丰满、贯通而别有情趣,也不切题意。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首诗的精彩处,恰在中间二联。尾联点明思归和道出自己伤春的本意。诗采用拟人手法,写江南早春,历历如画,对仗工整,结构细密,字字锤炼。扣住题意,说自己读了陆丞那格调高古的《早春游望》诗,更加唤起了想家的念头,止不住的泪水,简直要沾湿衣襟了。“欲”字用得极妙,妙在它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归思”之情的深切。这首诗造语警策。体例上韵脚分明,平仄和谐,对仗工整,已是成熟的律诗作品。结构上,首联一个意群,颔联颈联一个意群,尾联又一个意群,并且首尾呼应、中间展开。这种行文方式是初唐律诗乃至此后的唐律中常用的格式。因此,这首诗可谓初唐时期完成近体诗体式定格的奠基之作,具有开源辟流的意义。

七月 [先秦] 诗经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豣于公。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作品赏析【注释】:

流火:火星在七月黄昏时就已西沉了

觱发:风寒盛。栗烈:凛冽

一之日,二之日:夏历十一月,十二月

三之日,四之日:夏历正月,二月

于耜:整修农具。举趾:举足耕耘

[1]:音夜,给人食品

[2]:音郡,管农事的管家

仓庚:黄莺

懿筐:采桑用的深筐

女:女子,女奴。殆:恐

萑苇:长成的荻苇。

[3]:音枪,斧,受柄之孔方形

[4]:音局,伯劳鸟。载绩:纺麻

孔阳:甚为鲜明

[5]:草名,即远志。蜩:音条,蝉

陨箨:草木之叶陨落。箨音唾

同:会集。缵:继续

[6]:音宗,一岁的猪

[7]:音间,三岁的猪

穹窒:堵好墙洞。[8]:音尽,涂

郁:树名。[9]:音玉,李属

断壶:摘葫芦。叔苴:收拾青麻。苴音居

荼:音涂,一种苦菜。樗:音初,臭椿树

[10]:音路,晚种早熟的谷类

(11):音陶,绳子

凌阴:冰窖

兕觥:音四公,酒具

七律·长征 [现代]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作品赏析“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该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该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但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是写山,却将其戏称为“泥丸”这也是写红军万里远征,勇敢无畏的革命精神,也是毛主席常用的豪气拟物的手法。前两句是全诗的总纲,由三、四句开始是分述,也是对前两句的具体描写。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五岭山脉弯弯曲曲,高高矮矮,绵延千里,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腾跃着的细小的波浪。高大的乌蒙山脉也不过是往后滚动的小泥球。这是多么新颖的比喻!把起伏绵延的五岭山脉这样的庞然大物也为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把那样高大的乌蒙山脉比作在脚下滚动的小泥球。想象奇特,夸张已极。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金沙浪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国军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激动;“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驰有致。“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筹。“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登庐山 [现代] 毛泽东


一山飞峙大江边,

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

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

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里可耕田?作品赏析【注释】:

四百旋:庐山盘山公路三十五公里,有近四百处转弯。旋:盘旋。

九派、三吴:毛泽东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致钟学坤的信,“九派,湘、鄂、赣三省的九条大河。究竟哪九条,其说不一,不必深究。三吴,古称苏州为东吴,常州为中吴,湖州为西吴。”

江天:江和天。

浪下:江水流下。

陶令:陶渊明。曾作彭泽令八十八天。

桃花源:见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一渔人溯着溪流而上,发现尽头处是一片桃林,将一群秦朝避难者的后代,与尘世隔绝;他们在山中过着自给自足,无优无虑的隐居生活。

【题解】

本诗原有小序,“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九日登庐山,望鄱阳湖,扬子江。千峦竞秀,万壑争流,红日方升,成诗八句。”当时毛泽东上山开中共八届八中全会。

他在九月一日致《诗刊》的信里说,“近日写了两首七律,录上正改。自以为可,可以上《诗刊》。”又说,“近日右倾机会主义猖狂进攻,说人民事业这也不好,那也不好,…我这两首诗,也算是答复那些王八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