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作文网

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 孟浩然

发表时间:2022-04-06

【www.zb258.com - 赠孟浩然教案】

为什么要摘抄经典诗词?因为学会措辞,这是一门艺术; 应付考试作文,这是一种无奈; 对爱好文学的人来说,这是必不可少的精神粮食,这篇《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 孟浩然》会成为你的精神粮食嘛?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诗人以隐逸出名,此诗饱含清秋的逸兴,语言凝练自然。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为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情淡而优美。”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细细品尝,够人玩味。开头二句从晋代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诗脱化而来,点明”自怡悦“,为登高望远的缘由之一。三四两句起,进入题意。“相望”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由思念而登山远望,望而不见友人,但见北雁南飞。这是写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雁也看不见了,而又近黄昏时分,心头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然而,清秋的山色却使人逸兴勃发。“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是写从山上四下眺望。天至薄暮,村人劳动一日,三三两两逐渐归来。他们有的行走于沙滩,有的坐歇于渡头。显示出人们的行动从容不迫,带有几分悠闲。再放眼向远处望去,一直看到“天边”,那天边的树看去细如荠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黄昏的朦胧中却清晰可见,似乎蒙上了一层月色。这四句诗是全篇精华所在。在这些描述中,作者既未着力刻画人物的动作,也未着力描写景物的色彩。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写来,是那样平淡,那样自然。既能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能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正如皮日休所谓:“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涵涵然有云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沈德潜评孟诗为“语淡而味终不薄”,实为孟诗的重要特征之一。这四句诗创造出一个高远清幽的境界,同“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诗的意境,是颇为近似的。这也代表了孟诗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端数句。既明点出“秋”字,更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从而显示出友情的真挚。

zb258.com编辑推荐

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注释:

1.春晓:春天的早晨。

2.闻:听。

赏析:

诗歌从春鸟的啼鸣、春风春雨的吹打、春花的谢落等声音,让读者通过听觉,

然后运用想象的思维方法,转换到视觉,在眼前展开一夜风雨后的春天景色,构

思非常独到。诗歌语言自然朴素,通俗易懂,却又耐人寻味:不知不觉的又来到

了一个春天的早晨,不知不觉的又开始了一次花开花落。思想着这一年一度的春

色,人生的感慨便会油然而起,或淡或浓地萦回心头。

文:朱丽云

———————————————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象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平直。《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写情,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

写景,他又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近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的,生机勃勃的。它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两诗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围墙屋壁,展现在你的眼前、萦回在你的耳际了吗?

施补华曰:“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岘佣说诗》)这首小诗仅仅四行二十个字,写来却曲屈通幽,回环波折。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

《春晓》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象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

(张燕瑾)


岁暮归南山 [唐]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据《新唐书》引《唐摭言》:有一日孟浩然到王维所在的内署去玩,突然玄宗驾到,只好躲到床下,玄宗发现后命他出来,并问他近来又写了什么诗,孟朗诵了这一首。当念到“不才明主弃”这一句时,玄宗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乡。从诗的内容来看,确实是在发怀才不遇的牢骚,但既经皇帝放还,也就无缘再出,只能象李白赠诗中所说的“白首卧松云”了。此诗发泄了一种怨悱之情。起首二句记事,叙述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三、四句说理,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五、六句写景,自叹虚度年华,壮志难酬;最后两句阐发愁寂空虚之情。落第后的孟浩然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好发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这首诗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骨子里却是层出不尽的怨天尤人;说的是自己一无可取之言,怨的是才不为世用之情。字面上说“北阙休上书”,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只不过这时他才发觉以前的想法太天真了;原以为有了马周“直犯龙颜请恩泽”的先例,唐天子便会代代如此;却才发现:现实是这样令人失望。因而一腔幽愤,从这“北阙休上书”的自艾之言中倾出。明乎此,“南山归敝庐”本非所愿,不得已也。诸般矛盾心绪,一语道出,富有余味。三四句具体回述失意的缘由。“不才明主弃”,感情十分复杂,有反语的性质而又不尽是反语。诗人自幼抱负非凡,“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他也自赞“词赋亦颇工”。其志如此,其才如此,不谓“不才”。因此,说“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主”。可见,“明”也是“不明”的微词,带有埋怨意味的。此外,“明主”这一谀词,也确实含有谀美的用意,反映他求仕之心尚未灭绝,还希望皇上见用。这一句,写得有怨悱,有自怜,有哀伤,也有恳请,感情相当复杂。而“多病故人疏”比上句更为委婉深致,一波三折;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这是一层;古代,“穷”、“病”相通,借“多病”说“途穷”,自见对世态炎凉之怨,这又是一层;说因“故人疏”而不能使明主明察自己,这又是一层。这三层含义,最后一层才是主旨。求仕情切,宦途渺茫,鬓发已白,功名未就,诗人不可能不忧虑焦急。五六句就是这种心境的写照。白发、青阳(春日),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也正是由于诗人陷入了不可排解的苦闷之中,才使他“永怀愁不寐”,写出了思绪萦绕,焦虑难堪之情态。“松月夜窗虚”,更是匠心独运,它把前面的意思放开,却正衬出了怨愤的难解。看似写景,实是抒情:一则补充了上句中的“不寐”,再则情景浑一,余味无穷,那迷蒙空寂的夜景,与内心落寞惆怅的心绪是十分相似的。“虚”字更是语涉双关,把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包容无余。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注解】:

1、张丞相:指张九龄。

2、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

3、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

4、云梦泽: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区。

5、济:渡。

6、端居:安居。

【韵译】:

八月洞庭湖水盛涨浩渺无边,

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太空。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

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

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

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评析】:

??这是一首“干禄”诗。所谓“干禄”,即是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以求引荐录

用。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为丞相,作者西游长安,以此诗献之,以

求录用。诗前半泛写洞庭波澜壮阔,景色宏大,象征开元的清明政治。后半即景生

情,抒发个人进身无路,闲居无聊的苦衷,表达了急于用世的决心。全诗颂对方,而

不过分;乞录用,而不自贬,不亢不卑,十分得体。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被李林甫排挤,由右丞相贬为荆州长史。这首诗是张九龄在荆州任上诗人写给他的。

前四句是写洞庭湖的名句。八月水涨,湖水几乎与岸平。向湖中看,水天相接,水跟天混合一体,分不清彼此,所以称“混太清”,“太清”指天。但洞庭湖上的水天相混,与一般的水天相接不一样。水天相接,还是水是水、天是天,只是人的视力造成的错觉,这里的水天相混,是水与天混而不分,在水与天之间的一段虚空已包含在湖水里,所以是水和天相混了。“气蒸云梦泽”,水面上有蒸发出来的水气,把虚空包含了,这个水气也把整个云梦泽都笼罩了。古代的云梦泽,在湖北省大江南北,江南为梦,江北为云,方圆八九百里,这里泛指围绕着洞庭湖一带。接着第四句写洞庭湖波浪的声势。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称洞庭“夏秋水涨,涛声喧如万鼓”,故称“波撼岳阳城”。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那儿的岳阳楼是望洞庭湖的胜地。这四句勾勒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和湖波的声势。

后四句是感怀。“欲济无舟楫”,《书·说命上》:“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面对洞庭湖,要渡过去却没有舟楫,暗喻自己想出仕建功,没有人引荐。“端居耻圣明”,端居指平居闲处,在圣明时即太平时,闲着不做事是可耻的。《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结网。”末联表示空有羡鱼的感情,希望对方推荐。这首诗的感怀部分,写得含蓄,不直白求荐。所用典故,与望洞庭湖密切结合,极为自然,而融化无迹。

这首诗仅用四句话就概括出洞庭湖的浩渺气势,写出洞庭湖波涛汹涌的声势,抒怀里又要结合写景,含蓄不露,虽有所求,但不露求乞相。在写景上,诗人抓住洞庭湖水势大的季节,用“八月”来点明,用“湖水平”说明水势的浩大,开头朴实而有力。第二句就奇峰突起,概括出洞庭湖的气魄。洞庭湖的浩渺,不同一般的水天相接,原来是“含虚混太清”,湖上的水气把天和空都包含进去了。这才捕捉住了它的特点,写出了它的浩渺的气势。如此还不够,再加上“气蒸云梦泽”,水气的蒸腾把江南江北的云梦泽都笼罩了。这样写,还没有写足洞庭湖波涛汹涌的声势,于是再加上“波撼岳阳城”,使人感到波涛的声势使岳阳城都受到震动似的,这才把洞庭湖的特点写足了。在抒怀方面,明明是求人引荐,却没有一句求荐的话,而是结合洞庭湖的描写,用“欲济无舟楫”来暗示,并说自己不出来做事对不起这个时代。对方原是宰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

赠孟浩然 [唐]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注解】:

1、红颜:指年青的时候。

2、轩冕:指官职,轩:车子;冕:高官戴的礼帽。

3、卧松云:隐居。

4、中圣:中酒,就是喝醉的意思,

5、清芬:指美德。

【韵译】:

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庄重潇洒,

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

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

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

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

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

【评析】:

??全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首联点题,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二、

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联直

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抑止。

??诗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以一种舒展唱叹的语调,表达诗人的敬慕

之情。

--本诗大致写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期(727──736),此时他常往来于襄汉一带,与比他长十二岁的孟浩然结下了深厚友谊。诗的风格自然飘逸,描绘了孟浩然风流儒雅的形象,同时也抒发了李白与他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李白的律诗,不屑为格律所拘束,而是追求古体的自然流走之势,直抒胸臆,透出一股飘逸之气。前人称“太白于律,犹为古诗之遗,情深而词显,又出乎自然,要其旨趣所归,开郁宣滞,特于风骚为近焉。”(《李诗纬》)本诗就有这样的特色。

首先看其章法结构。首联即点题,开门见山,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敬爱慕之情。一个“爱”字是贯串全诗的抒情线索。“风流”指浩然潇洒清远的风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这一联提纲挈领,总摄全诗。到底如何风流,就要看中间二联的笔墨了。

中二联好似一幅高人隐逸图,勾勒出一个高卧林泉、风流自赏的诗人形象。“红颜”对“白首”,概括了从少壮到晚岁的生涯。一边是达官贵人的车马冠服,一边是高人隐士的松风白云,浩然宁弃仕途而取隐遁,通过这一弃一取的对比,突出了他的高风亮节。“白首”句着一“卧”字,活画出人物风神散朗、寄情山水的高致。如果说颔联是从纵的方面写浩然的生平,那么颈联则是在横的方面写他的隐居生活。在皓月当空的清宵,他把酒临风,往往至于沉醉,有时则于繁花丛中,流连忘返。颔联采取由反而正的写法,即由弃而取,颈联则自正及反,由隐居写到不事君。纵横正反,笔姿灵活。

中二联是在形象描写中蕴含敬爱之情,尾联则又回到了直接抒情,感情进一步升华。浩然不慕荣利、自甘淡泊的品格已写得如此充分,在此基础上将抒情加深加浓,推向高潮,就十分自然,如水到渠成。仰望高山的形象使敬慕之情具体化了,但这座山太巍峨了,因而有“安可仰”之叹,只能在此向他纯洁芳馨的品格拜揖。这样写比一般地写仰望又翻进了一层,是更高意义上的崇仰,诗就在这样的赞语中结束。

其次诗在语言上也有自然古朴的特色。首联看似平常,但格调高古,萧散简远。它以一种舒展的唱叹语调来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自有一种风神飘逸之致,疏朗古朴之风。尾联也具有同样风调。中二联不斤斤于对偶声律,对偶自然流走,全无板滞之病。如由“红颜”写至“白首”,象流水淌泻,其中运用“互体”,耐人寻味:“弃轩冕”、“卧松云”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这样写,在自然流走之中又增加了摇曳错落之美。诗中用典,融化自然,不见斧凿痕迹。如“中圣”用曹魏时徐邈的故事,他喜欢喝酒,将清酒叫作圣人,浊酒叫作贤人,“中圣”就是喝醉酒之意,与“事君”构成巧妙的对偶。“高山”一句用了《诗经·小雅·车舝》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典故,后来司马迁又在《孔子世家》中用来赞美孔子。这里既是用典,又是形象描写,即使不知其出处,也仍能欣赏其形象与诗情之美。而整个诗的结构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开头提出“吾爱”之意,自然地过渡到描写,揭出“可爱”之处,最后归结到“敬爱”。依感情的自然流淌结撰成篇,所以象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表现出诗人率真自然的感情。

(黄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