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作文网

故乡的春散文精选

发表时间:2023-04-05

【热】故乡的春散文精选1000字。

写作能力是我们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作文,通常考察学生们的日常事物和文学的积累程度。“故乡的春散文精选”为执笔作文网小编为您收集并提供。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故乡的春散文精选 篇1

在故乡,正月是在噼里啪啦喧嚣的鞭炮声中走来的,那时的我们,受父母的嘱咐,正在熬夜。熬年,不单是与瞌睡作斗争,更是熬的一种兴奋与希冀。

掌着豆油灯,我们姐弟嗑着瓜子,玩些个小游戏。记得常玩的是卡片,便是狼虫虎豹互吃的那种,吃掉要把对方的卡片收入囊中。桌子上香炉燃着香火,摆满供品,散出一股淡淡的檀香。

然而,终于还是熬不住了,于是就熄了油灯躺下,爆竹声震得耳膜发颤,哪里能睡得着,就反复听那鞭炮声。有长有短,有近有远,一时闹忙,又一时凉寂。直至东方既白,布幔外已透进灰色的曙光。

乡下,是在鸟鸣嘤嘤中迎来新春晨曦的。父亲已经在当院取柴烧锅,四处烟雾缭绕。母亲则在厨房煎炒着,肉香扑鼻而来。长尾巴的喜鹊,已经在高枝上嘁嘁喳喳地报喜了。我们姐弟一个个翻身起床来,新年的心情越发欣喜。

初一这天,我等晚辈们,要被父母捉着去给长辈们拜年。拜年是要叩头的,大爷爷正襟危坐着,我要跪在地上当当地磕头,口中还要恭敬说着:身体安康,万事吉利。我用余光看到,大爷爷从口袋里摸出钱来塞给我。这就是压岁钱,叩头的局促感,立时被得到钱的满足感所替代。

走亲戚是重头戏。封着油纸的方盒点心在房梁上高高悬着,我们姐弟几个觊觎已久,眼神都渴慕如同小兽。但我们颇懂事,知道那是礼品,并不会去动它。就在父母动身出行的那一刻,我们央求捎带,得到应允就兴奋不已。串亲戚是好差事,到了亲戚家礼遇相当优厚,不单饭桌丰盛,还可以吃到方盒点心。

那时走亲戚,翻山越岭拼的是脚力。土路上扬尘四起,走着穿红戴绿、焕然一新的路人,肩扛手提,有说有笑。到了亲戚家,自然先是吃饭,饭罢大人们吃茶断事,小孩就在一边玩。于我来看,亲戚家的摆设与我家大不相同。譬如墙壁上的张贴,花花绿绿晃眼。再如壁挂着的一支钢笔,笛子、口琴什么的,还有壁橱里蹲着的石膏像,总之一切如鲁迅童年的百草园,奥妙无穷。

天色向晚,就跟在父母的身后回家。篮子里有回礼——几块糖,或者是几块桃酥。于是我又为这些吃食念想起来,几天之后,就吃殆尽。年哟,就如同一列哐哐当当的火车,开始驶向前方另一个站台。

故乡的春散文精选 篇2

我的故乡,离开应该有五年之久了,还是时常思念着它,因为它是孕育我成长的地方。

今日,我终于要回到了这里了。但心中却有着一股莫名的苦涩,却不知为何。大概是由于长时间没回来了吧。

车轮滚滚,带着浓浓的情,穿山越岭,我回来了。倏而,我看见了那个熟悉的山头。那不是故乡的山头吗?是,是故乡的山头。我似乎有些激动,不i我确乎有些激动。在车拐弯的那一瞬间,我发现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一旁焦急地等待着,她是谁?她是我的奶奶吗?我踌躇了会儿,车近了,我也看清楚了,是我的奶奶i车停稳了,我奔下车,和奶奶紧紧地拥抱在一起,那是的心情真是无以言表

经过几分中的步行,终于到家了,但故乡的荒凉却让我心酸:低矮的房子,贫瘠的土地,还有一群老顽固总之,故乡的现况令我很失望。

故乡的前景时时困扰着我,我不知到我能为故乡做些什么?我长大后又能为家乡做什么?

沉积的伤痛一个凛冽的冬天,您,我的爷爷,带着满身的伤痛离开人世。临终时,你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是那样无助,那样令人感到怜悯

你雷同一辆载满苍桑岁月的三轮车,在最后一次远航后,悄然离我而去了。落日的余辉照着你那安详的面庞和一湛蓝的海水,在广翰无边的海面上漫无目的地飘流着,直至你被大自然所风化,从此消泯殆尽。

曾几何时,你在那狭小的院落里教会了我1+1等于2的时候,你是多么开怀,多么欣慰啊,当我小心翼翼地点燃你那大烟时,你又多么骄傲啊。

时光如流水一般逝去,不管我怎样追赶,都无济于事。我感到局促与茫然,甚至还感到彷徨,感到恐惧,心中也涌上一股莫名的悲伤。我拼尽全身力气,使劲追溯着我俩那如诗的光阴,可我还是淡忘了,最终被那精彩的年华深深的埋没了,就连那昔日我记得请清楚楚的脸庞,也在我的脑海中随风而逝了,你,仿佛从我的人生中怆然离去了,永远,永远。

偶然的一日,我来到你永眠的地方,在这里,我仰望青天,俯瞰大地,欲歌无词,欲哭无泪,心中流淌着思念的折磨

一棵树、一口井、一条街、一条江、一座山和那江上游移着的点点白帆,那山上飘动着的朵朵白云,那山下流淌着的淙淙清泉,等等景象都令我怀念我的故乡。

故乡的春散文精选 篇3

多年来一直未曾忆起故乡的老屋,或许是生活的忙碌使人无暇去想,而最近在年关将近时却开始想念起它,也许该去看看它了。

那是一幢方方正正的四合院,北屋5间,其中正中3间是堂屋,两侧各2间厢房,东屋西屋各3间,南屋3间,紧靠着南屋,西南角一间是猪圈,东南角是大门和过道,四面的房子围着中间方正的天井。屋墙都是用厚厚的土胚垒砌,屋顶覆盖着厚厚的麦秆,冬暖夏凉,典型的农村茅屋,在当时应该算是体面的房子吧。

房子住过祖孙4辈人,最初一大家人住在一起,随着人口增加,逐步分户而过。后来老爷爷把房子留给了爷爷,爷爷又把老屋留给了父亲,父母就在这里把我兄妹3人拉扯成人。

西屋窗下中了一棵香椿树,长到碗口粗,每当春天来临,嫩绿的香椿芽随风摇曳,慢慢舒展。这时妈妈就会拿出竹竿,在杆头用铁丝绑一铁钩,勾住嫩芽,竹竿一转,嫩芽就乖乖地飘落到了地上,我们兄妹三人就抢着捡拾,每年都能捡满筐。妈妈把香椿芽洗干净,用盐腌在盆里,这样可以保存一年,日后馋的时候,拿出来吃一点,香气仍旧扑鼻。当然趁着香椿新鲜,妈妈也会让我们从鸡窝里捡回鸡蛋,给我们做一顿香椿炒鸡蛋,香味回味无穷,那种过瘾、那种满足是现在的美食比不了的。

夏天来了,农闲时,妈妈约着邻居婶子、奶奶就在大门的过道里纳鞋底,这里有过道风,是乘凉的好地方。我们兄妹三人也拖一凉席在过道,躺在妈妈旁边,边打闹边看小人书边听大人聊天。

那时的夏天多雨,屋顶的麦秆有的地方已经腐烂塌陷,雨大的时候,堂屋开始漏雨,妈妈就披着雨衣,拿着成捆的麦秆,踩着梯子,爬到屋顶,把新麦秆插到塌陷处,整理齐整,下雨天容易找漏雨点。再后来,条件好些了,就在麦秆上重新挂了瓦,妈妈就不用雨天冒险爬屋顶了。从记事起,就知道妈妈心灵手巧,出了名的能干。无论生活多么艰苦,妈妈都能笑着坦然面对,给我们带来力量,妈妈是我生活上的榜样。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大人们最忙,要收获的庄稼种类最多,既要忙着收割又要忙着耕种小麦,而我们孩子们却最关心和盼望的是中秋节。每次随大人去山上,都要带回一串串蚂蚱,回到家把它的翅膀和内脏去掉,用热水烫过,仔细地腌在大碗里,盘算着日子,要在十五前腌上两大碗。中秋节到了,妈妈把两大碗蚂蚱用油炸过,每人再分个月饼,一家五口在院子里,边吃边赏月,其乐融融。现在想起来,我嘴角都会不自觉上扬起来。

小时候的冬天很冷,雪很大,漫山遍野一片茫茫,屋顶也盖着厚厚的白被。太阳出来了,雪开始融化,顺着屋檐滴落,慢慢结成冰柱,一根根、一串串挂在屋前,晶莹剔透,有的几乎连到地面。我们小心的把冰柱取下来,拿在手里,当做宝剑打闹着。还把小块的冰放在嘴里用力嚼,脆脆地,不知脏净,也不怕凉,傻傻地乐着......

老屋就这样看着我兄妹长大,送我们高飞。老屋也早已经给了叔叔多年不见了,不知道现在还好吗?

春节初一,我拜访了它。它还静静地待在原地,等着我。五间北屋还在,用于储藏杂物。香椿树仍旧矗立,其它的房间却已拆掉,做了菜地。房子静待在原地,没有了想象中的高大,相反,有些低矮、有些寒酸,有些凄凉,一时竟无法相信是自己住过的地方,心里涌现莫名的忧伤,同时也涌现家的温暖和感动。古云:英雄不问出处;有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身本布衣的我们要磊落做人、踏实做事,用高尚的情操、远大的抱负为故乡增辉。老屋就是一座丰碑矗立在故乡,温暖着离乡人。它虽苍老但给人以力量!

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老屋养育之情!故乡永远是我们心中温暖的那片沃土。

故乡的春散文精选 篇4

今天的故乡小镇变了,变高了、变大了、变美了。日前重返故乡,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铭记在心中的故乡小镇了,更找不到自己的童年了。虽有遗憾,但这毕竟是时代的变迁与进步。

那时真年轻,脸孔红润,皮肤亮得如同刷过一层油。我很年轻的时光是在长丰中部小镇上度过的。小镇在省城北边二十五公里的地方。当兵以后我离开了小镇,以后许多年也经常回去走走看看。

故乡小镇给我留下了异常深刻的印象。小镇比周边村庄有更多更结实的草屋和瓦房,有更大更明亮一些的窗户和更长的街道,有更多的男人、女人、老人、孩子和更悠久的故事。

十天里有四天是小镇的逢集日,四面八方的乡亲们都向小镇上涌来。对于周边无数个村庄的人来说,小镇是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他们的希望和奋斗目标。他们到小镇上来,总要捎来一些什么或带走一些什么。于是在许多年里,小镇很热闹,展现出诱人的色彩和生机,让人们感到很温暖、很亲切。推车的,挑担的,肩扛的,手提的,人们往来于小镇,延伸着一种燃烧的热情。

站在小镇的这头便能看到小镇的那头。它的悠长的历史没有人能说得准确。然而人们总还是津津乐道它的过去,它的曾经,它的许许多多动人的传说。小镇上的人们为能生活在这样的小镇上而感到骄傲。村庄中的人称他们为“街上人”,而他们叫村庄里的人为“乡里人”。乡里人看街上人,犹如农村人看大都市里的人,是十分羡慕的。街道的门庭前,总有一些老板那样的人物站在显眼处,捧着老掉牙的`茶壶,样子好似乡里人在看自己田里的收成。眼神里刻意表现着一种对世事的审视,似乎能把这个世界看穿、看透。他们在打量别人,也打量着自己。街上人的傲气是挂在脸上的。一旦有乡下人进门买盐买油买火柴什么的,他们都异常热情,以温和、纯朴和实在接待每一位客人。所有的东西都是便宜得不能再便宜,一两毛钱生意也能做出一阵朴素的笑声。

朴素的乡间小镇在不逢集时是非常平静的,就像一条船,默默地泊在那里。一年四季,风吹雨打,小镇顽强地坚守着一片热土,数年不变。因此,在左邻右舍,有谁家娶媳妇嫁闺女办大事,一个时辰就能传遍全镇。这是小镇的节日,家家户户派人到场,争一个脸面也培育了一种亲近。谁家女人添了件新裳,谁家媳妇肚子大了,好像都在酝酿一种变化与进步,牵动着整个小镇。若赶上放露天电影或唱大戏,小镇顿时会沸腾了。许多人为此忙碌着,东家凑两毛钱,西家拼一升米,集中起来作为费用,难得乐一回。小镇南头空阔的场地上建有固定的土台,高约两尺。土台的后面用高粱秆挡成一排,算是一座舞台了。放露天电影也在这里进行。台下黑压压挤成一片。散电影或散戏时,全镇到处都是喧闹声和脚步声,一直向镇外的一条条乡路上扩展。小镇与村庄联系得十分紧密,小镇实际上是靠一个个村庄的热情来维持其生存的。。

收获的季节到了,小镇上回荡着地道乡音的吆喝声,各种瓜果、五谷杂粮、时令蔬菜的味到骤然飘满了小镇。忽然哪一天早晨醒来推开面向街面的窗口,半条街都是香瓜、西瓜、桃、梨等等。乡里人把整车、整挑的收成运到小镇上来,在街口两侧排成一行又一行。小镇成了乡里人充分展示收获的乐园,父老乡亲们一年中最富足的生活连同秋阳一起,也在小镇闪亮登场了。在雨季来临或雪花纷飞的时节里,小镇显得懒洋洋的,昏昏欲睡的样子,多少能绐人以寂寞的感觉。

故乡的雨雪季节漫长,飘飘扬扬或滴滴嗒嗒几个月,让人们感到天下似乎再无紧要的事情可做了。绿树、碧水和田野都已经入梦。苍穹下的小镇也睡着了,整个小镇都是潮湿的,黄泥巴与雨雪铺就的大地使小镇变得更加陈旧。尤其是脚下的路,几乎找不到下脚的地方。泥巴粘在脚上,甩也甩不掉。泥泞的小镇上到处车辙纵横,东一个小潭,西一个水洼。惟有邻里们之间,用煤渣垫起一条小路,勉强可以放下一只脚。一旦脚下慌乱了,一脚踏进烂泥巴里去,有时拔都拔不出来。在这样的天气里上街,就像一个人走在烂泥巴塘里或如同一只小舟晃荡在湖水里一样,脚一拔出,雨水马上就可以填平脚下所留下的痕迹。下雪的日子屋顶和远方是一片白色,而在原野之上,显出了一条条弯弯曲曲的小道。这小道是被乡里人踩出来的,像白色世界的一张网,以小镇为中心向四周扩散。这张网在雪天里看得非常清楚,也很美。

小镇不声不响,所有的人们也困乏起来,很少出门。镇上的人们闲守在家中,寂静而安详,仿佛在坚守一种人生必不可少的等待。小镇上的人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等待,年复一年,看着灰暗的街景,想着自己的日子。老人们有时聚在一起聊聊天,说说过去,讲讲来年。也有人会钻进邻居家里,玩玩纸牌打打麻将。乡里人在小镇上攀上亲的,这时会走动走动,吃镇上人家始终如一的家常便饭。重要客人来了,会买一只鸡称半斤肉,砸锅卖铁也要一张脸面。坐在镇上亲戚的家里,可以看到煤炉上的蒸蒸热气,心里会感到温暖自如,坐得踏实吃得过瘾。一切质朴无华的东西在人们的心坎里流徜。在他们看来,忙季与闲季并存,播种与收获并存,春风与雪花并存,他们与小镇并存,永远不变。

然而今天的故乡小镇变了,变高了、变大了、变美了。日前重返故乡,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铭记在心中的故乡小镇了,更找不到自己的童年了。虽有遗憾,但这毕竟是时代的变迁与进步。

故乡的春散文精选 篇5

夏天的油桐在阳光的亲吻下

散发着浓郁的芳香

知了们好似无处不在

演奏着这个季节独有的交响

我走在南方安静的田野上

想起了我的故乡

镇上卖西瓜的李大爷总是穿着那件白色汗衫

坐在树荫下摇着蒲扇

行人来往匆匆都不忘和他打声招呼

溜圆的绿皮狸纹西瓜堆成了小山格外好看

孩子们的笑声忽近忽远

奔跑着、大笑着、玩闹着

天真的脸上写满快乐酣畅

在外的游子归来

将头探出车窗寒暄

满足地接受着邻里羡慕的目光

街口的刘老二烧饼店又在炊烟中开张了

店口排起长长的队伍

整条街道上饼香四溢

我差点忘了

小时候我们时常玩耍的小河边

总是有人挽起裤管乐此不疲地摸泥鳅

故乡

热闹的小巷和谐欢畅

故乡

亲切的乡音让人回肠

故乡

却是那么遥远的地方

故乡的春散文精选 篇6

终究还是要说说我的故乡。

金溪地处长江以南,春天多半来得早。或许因是城里,混合水泥的世界,春来得并不那么明显。春寒还未殆尽,新绿也未吐翠。故乡的春,总是那样咋寒咋暖,但等你悄然回头之时,已是满城春色了。竹篱台阶上,有春的踪影,窗前檐下,有春的娇气。树枝上开着绿叶,冬眠的动物们也都由冷冬惊醒起来,好不热闹。我虽未见春的来临,但我已知春到此处了。

近一个月都在下雨,而雨往往剥夺了人的活力,因此春雨袭来之际,又让人格外的敏感和畏怯。企盼了许久,终究给我盼来了那窗外灿烂的日光。自己度了过来,终于安全了,甚至还有些甜蜜。但还是要对春天保持警惕,尤其是这种特别明媚的好天。

吃罢晚饭,天色尚早,便出去散散步,活动一下筋骨。出了家门,沿着早已修好了的水泥路走。我家的附近是织纱厂,听说厂里有很多很多的人,下班时候骑车的工人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可惜我来迟了。沿着这条路下去,很快便到了金溪的老街。近些年在街道的两边盖起了房子,很是整齐,当然也修了路。穿过了小巷,行走在满是沧桑的青石板上,这也莫不是一种体悟,一种对历史的轻触。就这样一直走,不知不觉走向了朴实,走向了自我,走向了情感。也正是在这种情境下,才会感受到往常的世俗名利一时忘却,天上人间只剩下安宁与寂静。外界的一切皆幻化为想象,显得那么的遥远。

房屋旁总有孩子们在玩耍,两个挺着大肚子的女人在谈笑。一个老奶奶追着一个姑娘跑出来,带着一分的怒气,却有着九分的疼爱。尽管我一直距他们较远,也听不清他们的说话,只是觉得很好玩。小孩子在笑,大人也在笑,对面一个正在给孩子喂奶的年轻母亲也在笑。他们笑得很单纯,很干净,没有欲望,平淡而又真实。我也笑了,我把他们当成了我的风景,也许在他们眼里,我这个独自漫步的男孩也成了他们眼里的风景吧!看着他们,我感觉心里很踏实。春天,就是要这样的坦荡,老百姓的生活,一切都那么真切自然。

走着走着,走到了仰山书院。仰山的古迹还在,似乎往昔的精魂也有少许留存。走进仰山,回顾四周,顿时心中产生了从未有过的严谨,这感觉让我深信,在此时此景下,任何人都会放下那轻快的笑容,肃起虔诚的神情。如今的仰山,门庭太小,文化古迹不多。接近厅堂,脑海中浮现出陆象山的尊容,那每一丝的皱纹都显得如此的完美,在他那塑像面前,任何的世俗荣耀皆已忘记。我曾妄图正视它,结果我的灵魂似乎被触动了。

我突然发现了一种强大力量的阻隔,感到面对一圈圈无形的墙壁无法穿越的痛苦。漫步在仰山书院的里廊中是一种奇特的经历。一幅幅图画,一间间门房。门都开着的,让你去寻觅它的蕴藏。转过身去,刚要起身离开,却望见那院门旁的工作台位中空缺了的席位,桌上放着一摞报纸和未饮完的茶,桌旁还贴着“免费开放”.我猜想那管理人员也许是位睿智老者,也许是位年轻有为的知识青年。若是睿智老者,我会既满足又悲凉。若是知识青年,我会既高兴又不无遗憾。该是什么样的人?我一时找不到答案。

悠悠岁月,清清我心,春风春雨今又至,怎不令人浮想联翩。

故乡的春散文精选 篇7

今年冬天的雪格外的多,一场接着一场的雪花,把北国装点的银装素裹。雪来了,温度骤降,进入腊八以来,天气越发的寒冷,寒风一阵紧似一阵,刺骨的寒风肆无忌惮地吹在身上,冷飕飕的。夜晚,我一个人坐在桌前伏案写作,冷风吹得腿冰凉,受过伤的膝关节隐约有些疼痛。我把热水袋贴在患处,一股暖流在身体里蔓延,真有一种睡在热炕上的感觉。我抬头望向窗外,穿过漆黑朦胧的天际,望向故乡的地方,眼前除了凄冷的城市路灯,在寒冷的夜空里发出微弱的光芒,再往远看,却什么也看不清,北方消失在茫茫的夜色里。我丢下手中的笔,倚靠在窗前,回忆起故乡的火炕。

北方的冬天十分的寒冷,进入冬季,我那些勤劳、淳朴的乡亲们,有在屋子里搭起一个火炉的习惯,还要烧火炕给房间里取暖。农村的火炕有柴火炕和煤火炕之分,一般产煤较多的地区,煤价相对来说便宜一些,以烧煤火炕的居多;在我们老家,柴草不用花钱,秋收后的玉米秸秆、枯草、稻秸都是非常好的燃料,在地里晒干后,拉回家垛在院子里,一年里做饭、烧炕就都依靠这些柴草了,在我们这里家家烧的都是柴火炕。火炕由三部分组成灶台、炕体、烟囱,每一个部分都是紧密相接的,做饭时,火的烟气通过火炕,使炕生热。冬天人们睡在火炕上,暖融融的,睡得无比的香甜,放心地打着呼噜,便应了这句古诗“门前三尺雪,鼻息方齁齁”。北方的人们对暖炕十分的钟爱,进入冬天,暖炕可以抵御严冬的寒冷。夜晚,全家人可以舒舒服服地睡在火炕上,缓解一天的疲劳,可见火炕在人们的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

记得小时候的冬天很寒冷,冷风顺着破旧窗户的缝隙吹到屋子里。每天早上,窗玻璃上结满了的窗花,厨房的水缸里总会冻上厚厚的一层冰茬。八十年代的农村,那时的日子很贫穷,村民们的房子多是土坯房。夏天的时候,人们用和好的胶泥打土坯,用木头做一个长方形的模具,把模具放在院子里,用铁锹把和好的胶泥放在模具里,再用手把模具四角的胶泥都摊平,然后把土坯的模具拿起来,一块完整的土坯就留在了地上。等土坯都做好后,大人就会警告家里的小孩不要乱动,等到太阳把土坯晒干了,就码在院子里留着盖房或者盘炕使用。

在我们农村,多数的房子进门就是厨房,进屋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灶台,一般看这家人是不是整洁,一看灶台就知道了。搭建灶台可是有讲究的,灶台搭的好,烧饭时,不仅省柴火,还开锅快。烟往灶头里走,不能往外呛烟,烟顺着炕道一路排到烟囱外,从而起到了暖炕的目的。

搭灶台时,在灶台的下面挖一个风灶,就是在灶台下挖一个坑,用砖头把坑壁垒起,让坑壁变的光滑,可以存放柴火灰,在日后扒烟灰时方便就可以了。然后在上面放上铸铁的炉壁子,像火炉子分上下的炉室和灰室一样。这样就不用每天烧完火后就得扒灰,燃尽的烟灰顺着炉壁落到灰室里,可以存放两天。这样定期去清理就可以了,扒出去的'烟灰倒在粪坑里,还是上地的好肥料。

在老家人们把搭炕也叫成盘炕,盘炕的活计看似简单,可不是谁都能干得了的。盘的不好,烟不能顺利地排出烟道,烟会顺着炕缝往出冒烟,炕也烧不热。炕盘的不好,整个冬天就遭罪了,冒出的烟还会很呛人,让人受不了。很多自己不会盘炕的人家,就去村子里请那些盘炕好的师傅,热情招待着,盘好后还做上一桌丰富的饭菜款待。我父亲就是盘炕的高手,每年我们家的炕都是父亲自己盘的。邻居们也都来请我父亲去盘炕,我家西院的邻居,以前他们自己盘的炕就不好烧,炕不爱热不说,还顺着炕缝冒烟,每天烧完炕,屋里都是烟云缭绕的,呛的人鼻涕直流。

炕体盘起来比较复杂,一般有直炕洞、大炕洞的炕,盘完后都比较好烧。以前日子穷时,都是用土坯盘的,用土坯盘的炕,炕洞都比较窄。用土坯在炕洞内一个个立好后,再在立好的土坯上用土坯把炕面铺满,然后抹上胶泥就可以了。再在炕面上铺上稻壳,这样炕不仅柔软,还保温时间长,在铺上炕席或者地革,这就是农村盘炕的全过程。炕一定要盘的结实,不能在炕上做剧烈的蹦跳,炕盘好后,家里的大人总是嘱咐自家的孩子。大人是绝对不能在炕上跳跃的,炕体承受不住。以前在我们老家经常会发生炕倒塌的情况,谁家发生这样的事,就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会被村民们笑话的。

现在的村民盘炕,基本不用土坯了,都用方砖搭炕,炕面用打好水泥板铺平。这样的炕就结实得多了,在炕上蹦跳都没有问题。

一到冬天,做饭烧的火是远远不够取暖的。还要烧炕,一抱玉米秸秆燃尽,炕就热起来了。炕烧的太热,炕头(火炕邻近灶口的地方)就坐不了人,我们就都跑到炕稍去玩。小时候,家里的火炕都是母亲烧的,那时小,母亲不让我们干。后来,我上学走了,更没有干过,直到现在每次回家依然还是母亲烧炕,烧炕赃,母亲从来没让我们干过。

柴火不够烧,秋后母亲就到松树山上搂松树针,拿一把专门搂柴火的耙子,再背上一个大的柴火篓子。我也跟着去过,我主要是玩,没有帮过什么忙。只要不下雪,就可以一直搂下去,搂好的柴火拉回家,垛在院子里,一个冬天的炕就都指望它了。下雪后,不能进山去搂柴了,母亲就去树林带的沟边搂落叶,拿回家烧炕也挺好。母亲总说,只要勤劳点,是不会挨冻的。我们家里总是比别人家要暖和很多,都是母亲辛勤的劳动,才没让我们挨冻。

一到冬天,在炕上放个小炕桌,我就坐在炕上写作业。母亲坐在炕上纳鞋底,做棉衣。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总有干不完的活计,母亲用勤劳的双手织补着艰辛的岁月,也给了我们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那时,我们穿的衣服都是母亲一针一线缝制起来的。母亲手巧,到了冬季就开始给我们做新衣服,母亲把一块崭新的布料放在炕上,用尺子量好需要裁剪的尺寸,一把裁衣服的大剪刀上下翻飞,一会儿功夫就把布料剪好了。接下来,母亲就用缝纫机开始缝制衣服,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围在母亲身边,看着缝纫机的机头变戏法一样把剪好的布料缝制在一起,一件崭新的衣服就做好了。小时候穿着母亲亲手做的衣服,兴高采烈地走在上学的路上,投来了多少小同学们羡慕的眼神。一针一线,揉进了母亲浓浓的爱;一丝一缕,更是母亲辛劳一生的缩影。

做衣服的边角料是万万不能扔掉的,这些都成了做鞋的原材料。还有我们穿小、穿烂的衣服,母亲都要细心地拆开,把一块块的小布条浆洗干净,然后,在炕上放一个小方桌,铺一层碎布,刷一遍浆面,一层又一层,糊得整齐、结实。这种用来做鞋的初料被人们叫做袼褙,弄好后,母亲把这些打好的袼褙放在炕席下炕干。

寒冷的夜晚,呼啸的北方拍打着窗棂,鬼哭狼嚎地在屋子外盘旋。屋子里却是暖意融融,母亲坐在热炕上,身边放一个针线笸箩,炕好的袼褙在母亲粗糙的手里灵巧地摆弄着,按着鞋样的大小,一双双鞋底的雏形就做出来了。随着我们渐渐地长大,鞋子的尺寸也不断变化着,鞋样也是一年一换。母亲坐在炕上纳鞋底,神态安详,眼眸沉静,针线在母亲的手里龙飞凤舞,母亲的身影投在窗子上,临摹成一幅优美的画卷。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深夜,我倚在窗前,凝望着家乡的方向,思念家乡的暖炕,那暖炕上有我童年的快乐,有母亲浓浓的爱,伴随我一生,给了我一生的温暖。

故乡的春散文精选 篇8

故乡是渭北的国家级贫困县。今年八月,因为办事,又匆匆的搭乘火车回了一趟久违的故土。

散步在故乡熟悉而亲切的街道,眼睛却不住的四处打量,想要发现故乡县城新的变化似的。街道依然是原先的模样,人流车辆依然那么拥挤,繁华的东大街十字左右情形依旧,解放路一条始终热闹非凡,汇集了故乡最有名的小吃。记得那些在故乡的年月,自己有事没事,最爱在故乡县城的任何一条街巷瞎转比如什么南关,北街,文化街,党家巷,关帝庙等等。

说起来,故乡的县城不大,方圆面积,在我看来也不小。记不准确切的时间了,大概是2006年前后,我们在县城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商品房:一套一百三十来平方,三个卧室,一个大客厅兼带两个卫生间,厨房阳台等设施一应俱全的房子。那是一个太不正规的所谓小区,连名字都说不上。后来,不知是谁用大红的广告颜料或者漆笔,难看的在进出小区大门的一边砖墙上,肆意涂抹了“和谐小区”四个大字。但是,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心里却一直默认着另外一个该小区的称呼“金水小区”。或许是出于,出门就是那条金水路的缘故吧!但我觉得叫这个名字,比那个所谓的“和谐小区”要好听,要多几分的诗意。

自从在县城有了稳定的居所,我也日渐有了些自豪感的意味。因为,还在多年之前,我们都在距离县城较远的农村生活。那时,自己读一所乡里的中学,交通并不像如今的便利和发达,一年之中难得有机会逛几回县城。倒是忆起小时候,上小学的时候,跟着我的三姑去县城找人,连骑带推的用一个花花绿绿布绺包裹装饰崭新的自行车,翻过了一座金水沟,费了好大的气力,才踏进了县城的边界。由于当时年纪尚小,对县城的印象也停留在模糊之中。

印记最深的,至今想来,还有一件事值得我特别的提起。只要每每回忆当年的往事,总是倍感欣慰,也感到时光的稍纵易逝。那是发生在我将要升入初三,一个炎夏季节的难忘经历。当时学校刚放暑假,就有打着假期补课的广告在学校门口宣传开来。也不知是出于什么缘由,总之自己终于被鼓动进了,一个专门针对我们这帮懵懂似乎还略带几分纯真傻气的中学生的暑期补习班。记得当时,开设的课程不外乎语数外等。在我的记忆中,那期补习班,让我的人生第一回远离了枯燥乏味的课堂,也让我第一次感到学习是那么的充满了快乐和趣味。在即将结束的日子,我们又被第一次组织着骑车游玩了一趟故乡的县城。还记得当时的目的地是县城,但当我们一阵风般抵达县城的时刻,却在选择游玩哪里出现了犹豫不决。还是年轻漂亮且充满朝气的两位女大学生兼我们的补课老师,最后统一了大家的意见。我们在当时的县城烈士陵园,风景优美,有座明代遗留至今些微倾斜的千金塔(就像意大利的比萨斜塔那样微微的倾斜一般)美美的逛足了大半天。临到大家要各自分散的时刻,真有些依依不舍的味道弥漫在内心。我那时,正直父母又不在身旁,难免会时常想念,性情也不十分放的开。不知是那位竟然带来一个“傻瓜”相机,在全体要合影留作纪念的时机,我却退却了,感到有点悻悻然的果断“逃离”了现场。如今,再一次的回想,当时那一幕幕的情景,不仅仅是县城给我留下了新鲜和繁华的'影子,有一位女生,当时正摆弄着在我看来是新奇玩意儿的照相机,假装对准我“咔嚓”的一声,就连名字都未曾知道,让我有些竟然拘谨的不知所措了……

在故乡县城,我逗留的日子,居然也只是短短数年。我和父母又搬到了一座更大也更繁华无比的都市。在那座城市的东北角,同样,我们拥有了一套面积一百三十来平米,敞亮透气的高层住宅,只不过也是城中村改造项目。但是,话说回来,我们也是其中的受益者啊!我总是习惯性的,十分喜欢的,有时朝窗外望望,那密集的高矮不一的楼宇也尽囊括在视野之中。那漂亮有着异常优美弧线的公交枢纽立交桥,让我的情绪顿时有种莫名的激动或曰感动。每当此刻,我总是也会情不禁想念渭北的那片故土:那里的面貌至今仍改变不了多少,我的许多亲人依然还在故土生活。我从乡村走出至今,对农村已经显得十分隔膜了,最多,也只是在别人所写的文字里头过着“纸上谈兵”的文字瘾。但那片故土,毕竟也养育了我呀!我在那里度过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我在那里娶妻与生子。故乡的影子,将会伴随我以后更长久的日子……

故乡的春散文精选 篇9

故乡的小街总是令人心驰神往,那里镌刻下的是永不磨灭的记忆和思念,秋风萧瑟的时候,所有的故事都在那里珍藏,经过了岁月的交替,风雨沧桑,却让人无不沉醉于她的清纯宁静与从容淡雅。此刻我的心灵窗口正牵系着故乡的那些人和事,秋去了秋再来,穿过了时空的隧道,抵达一方心灵,在一脉相承的血液里漾伏,每一个黎明的日子,每一声清亮的乡音,那都是故乡熟悉的声音,浸透在字里行间浓浓的故乡情。

那个年月,在小街老巷里,最热闹繁华当数五牌里菜市场了,清晨,男女老少提着菜篮子悠闲自得的购物,鱼虾肉蛋、新鲜蔬菜、百货杂货,应有尽有,吆喝声、喧哗声连成一片,菜农们大多是自产自销, 由于热闹、人多,小城里旧闻趣事都在这里汇聚,记得五牌里附近有户“哑吧卤菜”摊,招牌很响亮,生意挺红火,夫妻双方无工作单位,加之妻子又是哑吧,为了谋生、为了养家糊口,在家门口开了个“哑吧卤菜”摊,由于色香味佳、纯正可口、原汁原味、价廉物美,小城里的人们不管远的、近的,都前来摊点购买。后来小城里的少数生意人为了招揽顾客,打着“哑吧卤菜”的字牌,但是缺少纯正感,味道欠佳,因此,名副其实的“哑吧卤菜”成了小城里家喻户晓的焦点。

在小街三道巷,有位受人尊敬的长者——史大爷,活了九十来岁,身体挺硬朗的,花白的鬓须见证了他人生的风霜和阅历,同时,他也是小街老巷几十年历史沧桑的见证人,小字辈们总爱围坐在他的身边,听他讲一些小街老巷里的旧闻趣事,老人心灵深处的坦然,豁达、阅历,让晚辈们耳濡目染,获益良多。

故乡的小街,依着连绵俊秀的丘陵,牵着一望无际的`原野,枕着碧波荡漾的小河,年复一年地演绎着平凡而又平凡的小街风情,小街上的人们没有过多的奢望,他们只求随遇而安,悠闲自在,只有在小街老巷生活过,才能亲身体验生命的真实存在和人心的踏实,感受到什么是日子。我觉得我们真应说多多回味一下已经消失了的故乡的小街老巷,让它时时成为永不磨灭永恒的记忆。

故乡的春散文精选 篇10

故乡在段村乡南韩公路上的三架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塞地岭。昔日日本打仗曾在这里安营扎寨,以此得名。

白茫茫的天空中横卧着几个古老的小村庄,每当夕阳西坠,那居民层层叠叠的山啊!将一座土房屋顶上袅袅炊烟,将那牛脖子上的铁铃摇得铮銧做响,远山群群山羊边啃鲜嫩的山草边发出欢快的咩咩叫声好似向你显摆自己身置大山的荣幸,小时父亲常牵着我的小手,走在哪坎坷不平的泥泞路上,还给我摘回我爱吃的山葡萄、牛铃、五味子,一路走一路讲着我难忘的故事。

当我玩累了,父亲就大步流星地跑过来,双手抱起我亲昵地吻了我用硬硬的胡茬蛰我,痒痒的煞人这时,我就会温顺地依在父亲怀里撒娇,:“爸,我小时候乖不乖?”“乖,倔强,不让干偏干!”这正和我现在性格有关。

一次在家玩不小心跌进火盆里屁股上烧了一大块,疼得我彻夜未眠,害的他寒冬腊月身背我步行十里到段村卫生院给我疗伤,后来经张子杰医师推荐用猪肉外皮烧焦研磨配香油拌匀涂抹,两周痊愈。

在我记忆里,农村生活呆板而平淡,苦不堪言……每天凌晨,父亲一声如雷般的吆牛声惊醒了太阳迎着那烧红血球走向田野,走出一副美丽的风景。每天黄昏,等父亲的锄头磕碰土块的声音溅出了星星,惊起了月亮父亲才踏着黄昏的脚步,扛着那银白色弯犁铧走向村庄,本该是疲惫的,但父亲却没有一丝倦意,因为他望见了我,看到了美丽幸福的希望……

随着年龄的增长,父亲又一次把我送出故乡,到村小(现在中关禅林寺)报到那天,父亲说,孩子你在吧,我等你干出大事业……涉过一道山梁,父亲把我送出山的怀抱当我置身向父亲道别的时候,望着他的`背影朔大的躯体站成一座山的雕像,那慈爱的目光成了父亲给我永久的期待……

山的希望是满足,父亲也一样,那年冬天,父亲送衣服来,他瑟瑟地站在每块砖头都洋溢着现代气息的校门口,我对我那些师生说这是我父亲,父亲注视着校园那颗五指擎天的汉柏心满意足地哭了……

一颗颗晶莹的泪珠在黄昏的灯光下折射出他半辈子的艰辛,为了家人能吃上白馍,自己月夜到山中扛木头卖好回家到天亮,大半辈子的嬉笑怒骂的记忆,呈现出山里人的纯朴与厚道,之所以有今天的进步,是因为父亲为我撑起一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