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作文网

千年一叹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02-16

千年一叹读后感系列。

千年一叹读后感。

执笔作文网专题“千年一叹读后感”推荐内容。

千年一叹读后感(篇1)

把一切伤痕都当做酒窝-《千年一叹》读后感400字!

看完好几个星期了,今天才闲下来写写收获和感受。

《千年一叹》全篇12万字,是基于余先生的文化旅行采访轨迹写的文章,类似于游记,辞藻不算华丽,但很真切。每一章基本纪录一个国家或城市。读完全文,可以在地图上画出余先生一路来的路线,回想文中的种种也是有趣。

印象很深的是经过的各个文明古国,因为种种原因文明现在很多都已没落,无缘延续下来。那一刻真的为我们的历史与文明保存完好而感到自豪。余先生这一路可谓是历经坎坷,经过很多地区都是时局很不稳定的高危地区。战乱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集中的就是宗教信仰和文明的差异。文中有句话“越是对抗就越是趋同”真的值得玩味,也值得思考。很多的理所应当,都是从自己立场来出发,鲜少有人是从对方角度去看问题。当然就算站在对方角度去观察,可能也无从得出结论。

小插曲是居然可以在茫茫沙漠中遇到杜月笙女儿,也是很神奇的一件事。同时老夫妻的生活态度也值得我们现在年轻人学习,把一切伤痕都当做是上天给你的美丽酒窝。

千年一叹读后感(篇2)

历史,每每重拾,都会有一份挥之不去的沧桑感,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一千年走一回,却有阵阵叹息传来,轻轻的,缓缓的,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中传来,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中传来,也从恒河畔边传来.

当曾经的辉煌成了寂寞,当神庙已经破残,当人们开始遗忘,那阵叹息也只成了无奈,文明已经衰落,历史也开始褪色了.

翻开余秋雨的《千年一叹》,随后毅然地跟随着他们,顺着他们的脚印一步步地走下去。我沉浸在眼前落寞的苍凉,没有鲜明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只有曾鼎盛一时如今却衰落得如此彻底的古文明。

千禧之旅的目的的实际上是环游世界的文明古国,领略各人类文明的精华,寻找古代文明的路基,可我更觉得这像是一次冒险。途中他们遇到很多惊心动魄的事,随时威胁着他们的生命,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完全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但余秋雨写到:我甘愿在毫无保护机制的险境中去面对一切,就像脱去手套去抚摸老人的伤痕。

于是冒险开始,抵达希腊时他所见的只有狭孝陈旧和人民的闲散。干净的痛苦一定会沉淀,沉淀成悠闲,悠闲是痛苦的补偿,痛苦是悠闲的衬垫,今天的希腊也就是在冷落中与世无争,闲散自如,而埃及却不同,它昔日的辉煌,几经割断,古文字无人能识,古文献无人能懂,本体文明几近湮灭,只有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和金字塔中可看到一点文明古国的样子。而古巴比伦遗址的复原,更让人语塞,他们铲平重建古城遗址,却连带着将那份强烈的历史沧桑感湮灭了。

文明的衰败也直接导致了当地人民的贫困,孩子总是让人心疼的,伊拉克有太多的失学儿童,他们连字也不认识,可他们的祖先却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文字的人。很小的孩子,本该天真无邪快乐生活,却硬生生地被与政治联系了起来,学校里教授的只是像打-倒美国,反对禁运之类的口号。战争让许多孩子的父亲离开了,生活的重担便压在了孩子稚嫩的肩膀上,他们蜡黄的脸,深深的大眼睛,显示着他们这个年龄不该有的沉重。

河流是孕育古文明的基石,而在印度恒河边,却让我领略了前所未有的震惊。无数黑压压的人全都泡在恒河里,以为这样就可以将病痛治愈,还有长时间拥塞在河边等死的人,因为这样他们就可以将自己的骨灰撒入恒河。在恒河边,所能看到的是,人的肮脏,人的丑陋,人的死亡,就这样夸张的裸露,都可以毫无节制地释放给他人,释放给自然。恶浊的烟尘全都融入了晨露,恒河彼岸上方,隐隐约约的红日托出一轮旭日,没有耀眼的光亮,只是安静上升,我暗想,对人类,它还有多少耐心?

千年一叹读后感(篇3)

一本好书于个人而言,不在于它是不是名著,不在于它是否能流传百世,也不在于它的发行量多少,最重要的是它能不能直达你内心深处,与你产生共鸣。而且,每一次的翻阅,都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受,从而使你有重新读之的渴望。

对我来说,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就是这样一本书。它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余秋雨随凤凰卫视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挖掘了所到之处公开的以及更多不为人知的历史。书中文明的兴衰,让我心潮澎湃,让我真切感受到人类创造着文明,也毁灭着文明。

先生的佳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在游历中展示了文明兴衰的历程和人性的特点,感受世界的精彩,同时也告诉我们珍惜我们所拥有的。生命是短暂的,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我们都需要努力,只有不断前进,社会才会进步,文明才能发展。

读完《千年一叹》也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怀,也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汗颜。我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感到骄傲!这种骄傲不因为近百年屈辱历史而减弱,反而更加坚信在历史的长河中华夏文明会愈发灿烂。也希望自己能做些什么……

先生说:“执笔于最恐怖地区,问道于数万里荒原,反思于尼泊尔山麓,惊悚于古文明遗言。”我也渴望像余秋雨那样重走这段古代文明之路,感受时间留给我们的深思与悠长……

千年一叹读后感(篇4)

读罢《千年一叹》已经是满腹的沧桑了,随余秋雨游历了一遍世界上那些正在被时间、战争所吞噬的文明遗迹。抚摸到这本《千年一叹》,我的手就好象抚摸到了文明的碎片从迈锡尼文明到爱琴文明,从奥林匹克到巴特农神庙,历史给后人留下的上一个个问号和叹号。重读史诗,希腊曾被掠杀过,受尽屈辱,巴特农神庙就是最高的见证,但它辉煌在二千五百年前,它是奥林匹克到发源地,依然在文明史上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穿越时空来到爱琴海旁,在海神殿的石柱开始屹立时,孔子,老子几乎在东方思考,而这里海边则徘徊着苏格拉底,希罗多德和柏拉图。虽然希腊最终衰落,但无论怎样,历史还是给它罩上了高贵又神秘的面纱,让后世去追溯,去领略它的美。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埃及,金字塔或许是它的最好见证。在几千年前,古老的埃及就竖起了一座座不可思议的高大建筑,几千年后,精美的结构至今都令人叹为观止。法老让十万奴隶为自己建造陵墓,是奴隶劳苦的体现,但若没有当时历经千辛万苦去建造,又何来这样的奇迹呢?金字塔经过几千年的作旧,已失去了细部的整齐,一切直角都变成了圆钝,一切直线都变成了颤笔,颇像是一种天造地设的自然生成物,它饱经沧桑,见证埃及的生死存亡,在金字塔上,我们看到了永久。

轻轻的,缓缓的,有阵阵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中传来,从那两河流域茂密的芦苇丛中传来,也从那恒河畔边传来。是谁?是谁的悲叹?哲人,法老,佛祖?亦或是他们的民族与灵魂?跋涉四万公里,寻找人类古代文明到路基,探索文明的历史流程,追溯文明到源泉,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单个国家的文明的断残或延续,而是世界文明的面貌,甚至是没有进入历史的文明。世上有那么多的人饱受饥饿,却还有成千上百的食物在腐烂;一个国家的人民没有错,错的是政府。我们能坐在明亮的教室中享受优秀的教学资源,殊不知那些中东孩子注定要匍匐在战场上,我们是否应该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呢?在伊拉克,失学儿童不是一个小数目,因为缺乏药物治疗而死的儿童每天都有,尸体在腐烂,人心是否也是呢?

余秋雨说:现在我们已经不可能抹去或改写人类文明史,但有权利总结教训。面对古老的文明,我们有震撼,有悲伤,有感叹,有惋惜,有惊喜,有无奈。我们应庆幸中华文明绵延千年而未曾断绝,所以应吸取教训,我们一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不堪一击,但只要团结一心就能把中华文明传承下去。要知道,唯一的文明之道就是自然。

千年一叹读后感(篇5)

《千年一叹》最新读后感1

我带着好奇和期待,翻开了《千年一叹》。在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它就对我产生了大大的吸引力。千年一叹,余秋雨先生在叹什么?

从希腊到埃及,转而以色列、巴勒斯坦,再到约旦、伊拉克、伊朗和巴基斯坦,然后是印度、尼泊尔,最后到中国。这一路走过的并不是什么现代化城市,吉普车碾过的是具有古化文明的国家。与此同时,有的国家仍然战火中烧,可谓危险重重。所以这一路丈量到的不仅仅是各国各地文化的积淀。

历史究竟是何物?它究竟能影响我们多少?我一时间理不清头绪。的确,历史已经成了历史,它以文字,画卷的样子悄然流逝,已经过去了,而且永不回头。而人之所称为人,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历程。如果没有了历史,我们就像是哑巴,无从诉说;如果没有了历史,我们就像是一阵风,没有始没有末,没有了目标没有了方向。

希腊给人的感觉是蓝色组成的,无论是美丽的爱琴海或是作为希腊象征的巴特农神殿都是那么的圣洁。可惜的是,这种文明衰落了,因为它过于闲散,过于与世无争;埃及的土地绝大多数是沙漠,所以它应该是金色的。埃及给人的感觉是神秘的,无论是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仿佛埃及法老们一生所做的便是固守在高高的位子上,让无数人膜拜,神秘而古老;以象牙色代表的以色列、灰色的伊拉克以及黑色的伊朗、波斯文明几乎是依靠着居鲁士和大流士两位君主的人格魅力支撑起来的,如果没有他们,巴比伦文明恐怕难以跻身古文明行列;而当我随着余秋雨先生的笔来到印度时,它给我的印象根本就是从天堂坠入了地狱。泰姬陵那白色的优雅的圆顶竟成了印度惟一美丽的风景。当我读到“三成摆摊,一成乞讨,六成闲站着”这样的描述时,该做何感想?一个国家贫穷落后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她的民众一个个无所事事目光呆滞,每天所做的便是等日出等日落,最后等死;以绿色的尼泊尔结束征途显然是明智之举,自然的魅力原来是大于人类自身创造的。

文明是抽象的,面对金字塔、长城,我们可以说这是文明,面对《汉谟拉比法典》,我们可以说这是文明。但是,它们只能说是文明的产物,并不能代表文明。文明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的意义太大了,大到可以将宇宙淹没。究竟是人类创造了文明,还是文明孕育了人类?昔日的文明发源地现在却在向世人展示着它的脆弱与无力。漫天飞扬的泥沙,赤脚如密林的失学儿童,眼神空洞的乞讨者,这还是文明的产物么?几千年前文明从这里开始,几千年后文明已从这里走上了衰败的道路。我们又用什么去衡量所谓的文明呢?是看这个地方有多少林立的高楼么?当我合上这本书之后,我闭上眼睛回想当我翻开书扉页的那一刻的心情。我随着余秋雨先生走过了4万公里的旅程,旅游的同时我又不得不发出感叹。那文明的败落和印度的__及场景让我若有所思。人类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文明,最后也用自己双手毁了文明。

余先生的《千年一叹》,我在两个月里一共读了两遍,还为此拜读了对话形式的《文明之旅》。

推荐这本书的理由有几个。

首先,余秋雨先生的文笔才学深深地折服了我这文化小白,我就像一个好奇的稚子,看着字里行间的那精湛到位又不失文字之美的叙述,就像变魔术般,让我无数次崇拜着又欢喜得手舞足蹈。文字是文明传承最主要的形式,也是思想影响最重要的途径,像余先生、季老他们这些文学大师,都是我心目中伟大的人类。

其次,这是我看过最完整的古文明介绍的书籍,且浅显易懂,传景传情。尼罗河边上的埃及文明,底格里斯河及幼发拉底河的两河文明,犹太人的希伯来文明,更早之前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我以前也曾从不同的书籍里断断续续地了解,但它们究竟有何联系?现在是什么样子?与中华文明在时间和表现上有何不同?这些都是我一直想知道或者想规整的,而这一次终于明明白白了。

再者,这可能是余先生对文化、文学追求的路上最后一本纯纯粹粹且高度到达巅峰的一本书了。以后可能都会是生感悟、做人艺术什么的,我不会有兴趣。

最后,说到中华文明。这应该是我作为中国人最骄傲的资本,也是我身为一个渺小的中国人最无奈的部分。如中庸之道,助我,愚我,也害我。它的确值得我们去反思。

千年一叹读后感(篇6)

在千年之交,作者余秋雨与凤凰卫视一行以希腊为起点,中国为终点,探寻文化的足迹。在世界礼貌史中,只有我们的祖国――中国的中华礼貌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我认为,这不是奇迹,是必然的。

世界本是一个大村庄,人们原本过着本本分分的生活,只是之后有一天,一户人家的人抢了另一户的一点财物,得手了,于是又有一些村民效仿,这使得每户人家人人自危,都在家偷偷练武,使得整个村子不得安宁。我一向认为用这个故事来形容我们的这个世界十分适宜,而作者也在书中反复强调着战争会使战胜方与战败方两败俱伤,会破坏两方民族的礼貌,会使人民流离失所,贫困、天灾接踵而至,留给人们的将是无比的伤痛。我们中国从古至今一向做得很好,除了成吉思汗,几乎没有统帅进行过远征,最多只是内部矛盾,内部战争,包括日本和朝鲜,他们的祖先也都是中国人。正是这些,使我们五千年的中华礼貌完好的保存了下来

当然,此刻的新中国也光荣地继承了我们祖先的优良传统,对那些盘踞在南沙群岛等地的外国政府并不采取武力的手段,只是再三地要求他们和平撤离,只有他国军队向我军开火时才进行自卫还击。这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政策既维护了和平,又不失我军的尊严,十分好。但这要是发生在美国,早就借机开战,把东南亚轰了个底朝天了。

说到底,武力只是一种自卫手段,不可用于攻击他人,更不可滥用,不然害人害己,对别人不说,光对自己就没有一点好处。礼貌是珍贵的,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独裁者的工具,而礼貌却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的,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与劳动人民智慧最好的体现。战争让礼貌胆寒,作者余秋雨也多次在书中强调要维护和平以及和平对礼貌的重要性,我也期望所有国家都能放下军备竞争,保护和平,给古老的礼貌以最好的保护!

千年一叹读后感(篇7)

用了近10个小时的时间,看完了余老的又一本著作,如果不是看了《千年一叹》,对于我这个没有出国经历的人,怎么会知道,我的国家会如此文明,如此包容!随着余老的笔,一路走来,对于国人“媚外”有了新的看法,曾经对于那些“媚外”的国人,我是抱着存在即是合理的想法来看待的,但是,在这里还是要呼吁那些有“媚外”想法的国人,看看余老的《千年一叹》,或许你们会改变想法,不要让胡适先生说的那么真切,如若不然,那真的是盲目的悲哀,在这里引用胡适先生关于国人“媚外”的一段文字,希望国人能对“媚外”二字引以为戒!

~我们中国人,有一桩极可耻事情,便是那“媚外”二字。“媚外”二字的意思,便是“拍外国人马屁”。你看我们中国,上自皇帝大臣,下至小民孩子,哪一个不拍外国人马屁。要是拍了马屁,外国人便待中国人要好了;或是拍了马屁,国家便可以保得住不亡了;或是拍了马屁,自己便可以得什么利益了;这么拍拍马屁,倒也罢了。只是在下看起来,我们中国人拍马屁可拍错了,拍马屁拍到马脚上去了。列位且听我说一桩实事给大家听听。

上海虹口一带的中国人,都晓得那一带有几个西洋叫花子(叫花子便是讨饭的)。那些西洋叫花子,都有了年纪了,也不晓得是哪一国的人,外面的衣服,倒也干干净净,不像我们中国叫花子那种龌龊的样子,不过袋里没有钱罢了。

在下往来虹口一带很长久了,所以颇晓得这些事。有一天,在下约了一个朋友,同在公家花园闲谈。一眼看去,可瞧见那西洋叫花子了,那西洋叫花子,身穿一套白的衣褂,穿一双破皮鞋,一口花白胡子,一直长至耳朵边,差不多把一张嘴都遮住了。

那叫花子在花园内踱来踱去,看见有衣服华美的中国人,便走过来,打起那不三不四的上海话和他扳谈,渐渐地便问他要钱。那些中国人,看见一个外国人和他扳谈,已觉得十分荣幸了,如今见他要钱,心想今天抛了几角钱,结识了他,将来遇了什么事,我又可以借光他外国人的势力了。所以这些人,便一角二角的送给他。有的晓得他的底细的,便不去理他,他也不敢再讨,这便是外国叫花子讨钱的法子。看看天色晚了,在下的朋友也去了,在下便走出公园门口,想叫一部东洋车回去。正在讲价钱的时候,只见那西洋叫花子也出来了。那些东洋车夫,看见公园里面走出一个西洋人来,哄的一声,都拉了车,飞也似的跑上去招揽,那叫花子拣了一部坐上去,那东洋车夫得意扬扬放开脚步,飞也似的跑去了。zb258.COm

在下心中,暗暗好笑,也连忙拣了一部,说:“你竭力赶上前头那部外国人的车,我另外加你几文钱罢!”那车夫听了,以为在下是和那外国人一块儿的,格外巴结,不到一会,便赶上了。两部东洋车,厮赶着走,一直走到那昆山路过去一条小弄堂门口,那西洋叫花子的车子,停住了。在下也下了车,给了车钱。再看那叫花子时,头也不回,竟自走了。那车夫赶上去要钱,那叫花子提起手中所拿的小棒要打他,那车夫才不敢赶上去。那叫花子坐了一次白车,一个钱也不给,竟自扬长去了。在下那时看了,叹了一口气也走了,只剩那车夫哭丧着脸,还在那里“洋鬼”“洋狗”的骂哩!

后来在下回来,把这事说给人家听,有一个朋友听了,说道:“这有什么稀奇,你看我们中国的官儿!商儿!绅儿!那一个不和这东洋车夫一般见识呢?”哎哟!不要说了罢。——胡适

千年一叹读后感(篇8)

文明世域延续千年的漫长路途,惩戒的锋刃和贪婪的箭矢以耻辱的罪名逼迫文明在残败的迟暮下幻灭,渐渐消逝。往昔,文明的鼎盛宛如天涯落幕,于遭受冷漠、众叛亲离之际,独自衰弱。余秋雨先生叹息的笔尖下,圆明园破碎的垣柱,为岁月所勾勒;大流士宫殿兀长的裂痕,为时光所渲染。千年的惋惜,一瞬的叹息,阅览的是文字,铭心的是文明。

倾听爱琴海落寞的悲泣,凝视埃及边境森森军容,文明的陨落以文字的形式完美的诠释,余秋雨先生以坚实的脚步,迈向文明残存的圣地,寻觅文明千年的讯息。已逝的滚滚黄沙,忘却遗留的远去背影。千年一叹,咏叹不止。字里行间的情所依恋的是湮灭于战争之下的废墟。文明与私心的斗争何时归回于尽止?回溯昔年,先人耗尽毕生心血创造了文字、语言,以友好的沟通缔结生死契约,但也正因此,才铸就文明的毁灭。千年一叹,所叹息的正是那为终结之光照耀的文明。回首今世,我们依赖的现实,终将沦为后世人眼中硝烟般的遗地,或是天灾的降临,或是异域的侵击。人性的蠕虫蛀蚀了孤寂文明,可又有谁能保证。它不会侵食我们的现实文明,无休止的破坏,最终必将迎来灾祸。我们期盼碎石瓦砾间能诞生希翼的萌芽,在饱经风霜之时,给予故地生机。千年以来,多少文明经受着苍凉、荒芜。余秋雨先生踏足至此,发出感叹:盛极必衰吗?当希腊帝国厮杀于血之洪流,中华正思念屈原之死。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孤独的沉默,中华文明免遭战争之火吞噬,幸而存活于矛盾之中。那些为之追捧的失落文物,也仅仅作为文明的见证,心灵的宽慰,逝去在文明之峦的顶峰,化为叹息。等待千年之后未来的发掘,他默默祈愿后世的叹息归结于此,文明之海几近枯竭

千年一叹,叹于心底,叹于脑海,出于对文明悲愤写作成书本,即使百年之后,早已腐朽,也必要等待千年之后灵魂为众人的感悟,余秋雨先生的心血之作永垂不朽。